原本以为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不过就是电视版的浓缩胶囊,打着“激情戏”和“影帝影后”的幌子,但看完后才发现背后隐藏的内涵更深。电视版的只是北漂一族在皇城根下,面对捉襟见肘生活的困窘与无奈,激励人们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不要舍弃当初美好的爱情。而电影版的题为“北京爱情”,实则放之四海而皆准,北京、上海、长沙甚至小城镇,每天都有无数类似的电影画面在真实上演着。电影散场后,大家热切讨论的并不是电影内容或黑色幽默台词,而是或深沉或感性地琢磨着“爱情”这个让人“爱之深,恨之切”的话题。
陈思诚不愧为娱乐圈的“才子”,导演处女作的想法颇多,野心很大。看似只是五对情侣夫妻,五个爱情故事,五段内心独白——让人苦酒入肠继而甘甜袭来继而回味无穷——品茗出五种生活态度,五份人生阅历。十几岁的爱情,青涩纯真的“暗恋”、“初恋”,却终将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十几岁的爱情,总是附带着太多的铜臭气息,让人陷入要“三子”还是要爱情的残酷怪圈;三十几岁的爱情,被柴米油盐酱醋茶裹挟而去,开始追逐刺激与利诱的“婚外情”;四十几岁的爱情,已真正演化成为血浓于水的“亲情”,试图挽回一些当初的美好;五十几岁的爱情,最美不过夕阳红,只是近黄昏。
电影中还将“食色,性也”这个国人闻之色变的话题贯穿始终,正如陈思诚在电影发布会上接受采访时担承道:“并不是故意追求噱头的激情戏,而是‘性’的确是爱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岁,“性”萌芽尚处在遮遮掩掩的生理课本和大人天方夜谭的答非所问中;二十几岁,“性”是爱情的必需品;三十几岁,“性”是爱情的调味剂;四十几岁,“性”是爱情的滋补品;五十岁以上,“性”是爱情的稀缺品。“性”无处不在,只是我们耻于承认,就像《爱的妇产科》中在大学课堂上,女医生面红耳赤地向学生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却被观众冠之以“大尺度”、“无节操”,性教育在我们国家的普及率有多低可见一斑。
因此,对于观赏这部电影的适合人群,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学生、如胶似漆的情侣、已踏入爱情坟墓的伉俪,还是在爱情中洒过泪、流过血、受过伤的单身失恋的“情圣”,甚至是背叛爱情、对爱情不忠不齿的“情兽”……我都强烈推荐你们看。正像片尾的题词: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曾经逝去、正在拥有、即将发生、却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爱情。
当然电影也有瑕疵。台词还是沿袭了京片子的“贫”,但始终拿“爱情”、“婚姻”、“婚外情”调侃绕弯弯。影片拍摄期间,尚处在热恋中的陈思诚急于把自己的丫丫捧出去,以表彰自己的炽热忠诚,因此影片中过度地宣扬女人的伟大和女人在爱情中的被动地位。全职太太成天宅在家中看剧练瑜伽家务全包,对于丈夫在外面花天酒地全然不知,知道后想效仿出轨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实在是难以苟同,片中陈思成和佟丽娅是在理想的“一见钟情”中激荡无节操的“一夜情”,并撒播了爱的种子,仅以一句“我没车没房,但我一定会好好待你和孩子”,白富美便收归屌丝囊中——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邂逅自己的真命天子/天女,才能遇上“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人,那宁可不要前世的五百次回眸。
(编辑: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