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爸爸去哪儿》照出中国电影的阴影与歧途

2014-02-12 09:37:43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运动员 图宾根木匠

   

  其实,《爸爸去哪儿》才是一个灯笼,照出了中国电影的阴影与歧途,很多电影人都在低头找艺术的时候迷路了,而《爸爸去哪儿》这个“外行”却是先问了观众想去哪儿,于是,才去了哪儿。

  家长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影院,聊天的拍手的说笑的嬉闹的全作一团,但并没有人介意,这正是《爸爸去哪儿》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观影氛围——一次春节期间的亲子大聚会。

  首日9200万,首周4.6亿,10天5.7亿,几乎打破了所有国产2D电影的票房纪录,观众对其有赞有弹,微博上关于此片的段子成了热门话题——这部引发票房奇迹的电影就是《爸爸去哪儿》。

  曾经有很多电影人举着“艺术”的灯笼去寻找观众却碰了一鼻子灰,而如今《爸爸去哪儿》的“玩票儿”却挖到了真金白银,由此引发一片哗然,好像这个电影市场再度堕落了。其实,《爸爸去哪儿》才是一个灯笼,照出了中国电影的阴影与歧途,很多电影人都在低头找艺术的时候迷路了,而《爸爸去哪儿》这个“外行”却是先问了观众想去哪儿,于是,才去了哪儿。

  若以“电影艺术”来衡量五个熊孩子以玩闹之心统领的《爸爸去哪儿》,很多恪守原则的专业人士都会气得手指乱颤、胡子乱抖——这不就是把电视综艺节目换成了大银幕播放吗?而且,还得买票看;而且,买票去晚了还买不着。这部用五天时间拍摄的“电视节目”仅在影院里晃悠一周就拿下了4.6亿的票房,而那些为了一部作品能够细致研磨8年的一代电影宗师们见此情形将“情何以堪”?

  呼天喊地、求真理、寻公平对于中国电影市场都没用,目前,这片土地就适合奇葩生存,从来都不走寻常路。而造成这种混乱状况的原因,恰恰是由于缺少了能够镇得住市场的好作品,就如同正规军不给力,拿不下几场鼓舞人心的大战役,那就只能看散兵游勇们凭着运气小打小闹了。回望2013全年,除了上半年《致青春》、《北京遇见西雅图》、《中国合伙人》等几部国产片掀起一轮观影小高潮,剩下的作品就再没有什么冲击力了,年末《私人订制》的空洞乏味更让这个贺岁档陷入了冰冻期,而此时,被生活和工作摧残了300多天的年轻人们还在“求释放”,这股压力向哪里排遣?正好赶上春节,正好赶上节目惯性还在的《爸爸去哪儿》,于是,“爸比在哪儿”,票房就去了哪儿,这部电影就这么火了。

  谁还去管这部电影的结构、设计有没有按照艺术的规律去重新编排?电影就是一种娱乐方式,魅力源于生活,只要能让观众们感到愉悦,那么就成功了,就是这么简单,至于艺术,恐怕连中国电影人还没有弄清它的真正含义,若以此要求观众,就未免太苛刻了。正是因为中国电影人不会讲故事,由此,观众们选择去看比剧本更精彩的“真人秀”;正是因为冯导的喜剧和春晚都不好玩,人们选择去被森碟、天天、石头、KIMI、王诗龄的童言无忌逗得前仰后合;正是因为中国电影人不知道怎么打动人心,所以,观众们反而从“天天”为爸爸洗脚,王诗龄鼓励爸爸等一些小细节中去感受温暖。而这些自然而真挚的“剧情”恰恰是中国电影表达不出来的。

  如今,媒体和专业影人都在痛惜电视节目培养了一群“脑残粉”,与其这样,不如去对照一下中国的电影到底缺少了什么。败在综艺节目下的电影艺术如果感受到耻辱,那么就不要再继续抨击《爸爸去哪儿》来自取其辱了,因为,属于电影艺术的人群正是因电影作品的苍白而暂时出走的。[NextPage]

  一部电影的成功背后都有观众的诉求,就连烂片《富春山居图》都不例外,《富春》的大卖预示着人们对于喜剧的饥渴,冯导如果当初读懂了这个“暗示”,恐怕就不会在《私人订制》中一本正经地去埋头“反讽”了,连“知音们”想什么都不知道,嘴里空喊着“艺术”去叫卖,那才是对于艺术的大不敬。

  所谓口碑与票房的倒挂,在国产电影领域已经不是新鲜现象了,但《爸爸去哪儿》在一路票房高歌猛进时,引发的批评浪潮之猛前所未见:以前骂电影也就是骂“烂片”,但面对《爸爸去哪儿》这部影片时,许多网友甚至认为其根本就不能算一部电影——连“片”都算不上,自然连“烂片”也不够格。

  坦率地说,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爸爸去哪儿》的确有点四不像,虽然放映时从技术层面将其归于纪录片的范畴,但其核心就是一期亲子类的综艺真人秀节目,就是湖南卫视播出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电影版而已——真人秀节目广义上也可以算作纪录片,但毕竟没那么典型。不过,真要掰扯概念的话,凡是有足够时长的一段活动影像就可以被当做电影,至于当下在院线放映的商业电影,只要经过一系列审批手续,进行了商业放映行为,那就是“片”。如果说,真人秀节目搬上银幕不算电影,那一部话剧搬上银幕算不算电影?一场行为艺术搬上银幕算不算电影?事实上,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最早的电影都算是纪录片,而一些话剧、行为艺术也常以电影胶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进行放映,特别是一些富含当代艺术气质的影片,上述形质都屡见不鲜。

  所以,说《爸爸去哪儿》重新定义了电影,是不熟悉电影史的夸大其词,我们至多能说:《爸爸去哪儿》拓宽了国产商业电影的类型样貌。不过从某种意义上看,《爸爸去哪儿》的火爆热卖在世界电影产业的坐标里也有其独特的地域意义:此前在西方影坛,更多的是电视剧、电视动画片推出电影版放映,这类电影作品也是整个影视叙事系列中的一部分,基本都可算作故事片;而《爸爸去哪儿》则完全是将一档亲子类综艺真人秀节目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并取得空前的成功,这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凤毛麟角的海外例证之一是改编自电视整人节目的美国电影《搞怪蠢蛋秀》),即使在《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原产地韩国,这也只是一档火爆的电视节目而已,并未被改编成火爆的商业电影。

  公允地说,《爸爸去哪儿》是国产电影在内地市场上的一次成功探索,而且完全建诸在本土经验的基础上,反映出了国内影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独特性的认知。国人观影,可能总有些“看戏”的心理,学界对中国电影也有过“影戏”美学的阐述,从一开始,中国观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电影理解成银幕上的戏台,逢年过节的时候看场庙会瞧个大戏凑个热闹,也正是《爸爸去哪儿》的观影心理基础之一。家长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影院,聊天的拍手的说笑的嬉闹的全作一团,但并没有人介意,这正是《爸爸去哪儿》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观影氛围——一次春节期间的亲子大聚会。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电影其实最早就生存在游乐场、马戏团之类的地方,本就是市井小民们看西洋镜的地方,由此来看,《爸爸去哪儿》倒是传承了影史祖先们庙会和镍币影院式的原始娱乐功能。

  也正因为此,《爸爸去哪儿》是否对后来者有借鉴意义,很难评估(诟病其拍摄时间短毫无意义,这本就是一档电视节目,真要算时间得把电视节目的制作时间都算上才公平)。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爸爸去哪儿》的火爆也反映出国产喜剧电影、亲子合家欢电影的匮乏,贺岁档求片若渴,才会反衬出《爸爸去哪儿》的火爆。此外,从电视节目到电影,《爸爸去哪儿》一直把几个懵懂小童作为娱乐产品的核心,对其身心发育究竟有何深远影响,可能需要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门评估——尼尔·波兹曼当年说过的“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如今依然细思恐极。

  (编辑:焦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