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美国往事》:高贵感伤的美国梦

2013-11-08 14:10:03来源:电影影评网    作者:

   

  说起《美国往事》这部电影,要先从这部命运坎坷的电影开始谈起。这部片子不但是导演塞尔吉奥·莱奥内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与意大利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最后一次合作。不管对任何一方,这部片子都称的上是生涯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莱昂内靠着这部电影为他在结束拍摄西部片后的电影生涯做了一个总结,而莫里康内则是把他与莱昂内在狂沙十万里中所建立的配乐标竿再往前推了一步,甚至在我个人眼中, 莫里康内再也没有写出比这更好的作品。

  《美国往事》是一部结构雄伟的电影。它跨越了将近40年的时光,去探讨一对朋友间的爱恨情仇,并且也在这个过程中为美国在40年内的大起大落做了最好的勾勒。主角“面条”《罗伯特•德尼罗饰演》跟“麦大”(詹姆斯 • 伍兹饰演) 从小在犹太贫民区长大,“面条”自幼沉静平稳重视思考,“麦大”则是鬼点子多并充满热情。两个人在生活逼迫下开始犯罪生涯,在禁酒令期间攀上高峰,并在之后从云端跌落生活的谷底。而夹在这之中,则是“面条”唯一深爱过的人:Deborah。

  莫里康内的配乐也是按照这样的架构来进行。四海兄弟整张原声带藉由几个重要旋律贯穿前后。首先是代表友谊,也象征时空变化的美国往事。这个旋律主要用在“面条”与“麦大”间的互动与情感上,音乐本身带有浓厚的怀旧与感伤,但又不是一昧滥情,只是淡淡点出过往的美好,以及人事已非的伤痛。旋律本身除了用在整张原声带开头之外,也有在Photographic Memories里,当“面条”回到家乡儿时酒馆,看着墙上照片时的百感交集。而当生活较为轻松时,这个旋律也摇身一变成为朋友间的轻快喧闹,为整张原声带带来那么一份美好与快乐。

  再来,是电影里的另外一个核心:象征爱情的Deborah’s Theme,以及用在刻画“面条”与Deborah间互动的Amapola。 “面条”与Deborah的交往非常有趣,两人自幼便互相熟悉,之后发展情愫,最后则在“面条”犯下某件滔天大错后黯淡消失,正如同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般闪耀却又稍纵即逝。相较之下,Deborah’s Theme较为悠远寂寞,不仅代表了Deborah最后的命运,也充满着两人感情间的无奈。 Amapola不是莫里康内的原创音乐,但在这里莫里康内加以变形并加以运用,配上小Jennifer Connelly穿上洁白芭蕾舞衣在面粉袋间的漫舞,当年不知道触动多少人的心。相较于感伤的Deborah’s Theme,Amapola则多半用在描绘爱情的美好。如“面条”与Deborah在餐厅里的共舞,便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原声带里两者各有一定篇幅,一开始的Amapola是面粉袋间欲迎还羞的两小无猜,到了AmapolaPart II则摇身一变成为在舞池间摇曳的典雅奢华。至于Deborah’s Theme方面,原声带里除了有与莫里康内在狂沙十万里便合作过的Edda Dell’Orso为Deborah’s Theme加上人声上的调色,在Friendship & Love与Deborah’s Theme-Amapola更配上先前提过的两个旋律创造出相同但却更加强烈的情感,尤其为整部电影划下句点的Deborah’s Theme-Amapola,更是为电影本身写下最好的注脚。

  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莫里康内为电影另外补个两个旋律:一是描绘儿时困苦以及环境逼迫的Poverty,一个则是带有悲剧性格,象征友谊另外一面的Childhood Memories。《美国往事》里,主角们犯罪是不得已,因为不这样根本几乎活不下去。这些人不是Goodfellas里的Henry Hill,可以从小便理直气壮的说”All my life I wanted to be a gangster”,他们的犯罪,只是不想要活活饿死的手段。这也让他们在之后的繁华,以及终究的失败更加具有人性与痛苦。 Poverty在原声带的篇幅相对比较少,电影里也多半出现在童年的回忆里头,到了未来用的频率相对较低。 Childhood Memories(Cockeye’s Song)也是另一个多半用于童年的旋律。它的出现多半是象征某种剧烈且突然的状况(如电影里很有名的一幕死亡场景),旋律强但带有浓厚的悲伤,跟莫里康内先前所配的西部片风格有些雷同。特别要提一下在Cockeye’s Song里的运用,Pan Flute强烈的音色配上Dell’Orso接近咏叹的女声格外令人动容,配上先前所提的死亡具有高度戏剧张力。

  另外, 莫里康内也写了两首很有趣的应景小品,一是出现在禁酒令结束时,地下酒馆所演奏的Prohibition Dirge,配上画面上煞有其事的送葬队伍,还真的有那么点味道。另一个也是地下酒馆常听到的Speakeasy。相较之下,前者比较有发挥的空间,但两首曲子都很精确的捕捉到当时的人事时地物,而放在这张风格相对忧伤原声带里,倒也可以平衡一下其他曲目的沉重情感。

  另外,现在市面上可以买的到的纪念版里,也多了几首不得不听,未出现在电影里的曲目。首先是长达13分钟的组曲,将先前所提重要旋律在电影里的运用(像Cockeye’s Song在组曲里较先前要强烈非常多),配上一些为电影所写的爵士乐串连在一起,听完仿佛又重新看过整部电影。而Poverty(temp. version)则是展现出Poverty的原始风貌,曲子本身很简单,但却多了份感动。另外的两个Unused Theme虽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但仍然有莫里康内为莱奥内撰写配乐时一贯的高水准,特别是Version 2,最后那30秒的感动远远胜过千言万语,让整张原声带不仅细致动人,更显得雄观宏伟。

  四海兄弟在黑帮电影的知名度上,远逊于与它成就不分上下的四海好兄弟或是教父系列。当初电影公司为了票房,一厢情愿的把它硬是剪成2小时左右版本上映(原本快4小时)。这不但毁了电影本身的口碑,也让它从此之后一直很难成为家喻户晓的不朽经典。这当然无损于电影或音乐本身的经典地位,但仍然让人在听完原声带或看完电影时,心中多了份遗憾。单就原声带而言, 莫里康内的表现已经超越言语所能形容(当然我刚刚废话了一堆),在未来即使他仍有许多优秀的创作(如海上钢琴师、越战创痕等),但至少在我心里,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在表达如此壮阔的情感下,用这样细腻的音乐去描绘。四海兄弟不仅是莫里康内个人的不朽杰作,也会是所有自称爱电影的人,不可不拥有的回忆之一。

  (编辑:焦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