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内地影视圈就像是一个大赌场,重金打造的大片票房可能惨淡,小制作电影说不定人气爆棚。但是,到了2013年,影视大鳄们惊奇地发现,有一个神奇的“出千”工具,似乎可以帮他们“逢赌必赢”。美剧《纸牌屋》的异军突起扩大了这个叫“大数据”的神奇作用——通过3000多万次用户体验的分析、400多万条用户评论、300多万次用户搜索操作,以及用户观看的时间,最终得出哪个导演、哪个演员、哪个题材更受欢迎。这故事就跟苹果手机横空出世的性质一样,“外行”再一次把内行的眼镜砸得粉碎,传奇而又振奋人心。
所以毫不意外,浮躁的中国影视娱乐圈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大数据的怀抱。
事实上大数据并非数据量很大,或者说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量很大。大数据首先指的是全样本数据,没有取样率的概念,数据采集达到100%,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其次,没有背景信息支撑的大数据完全是伪大数据。第三,大数据的根本还要有深度的数据分析。这意味着分析数据的人既要懂专业,又要懂行业。所以,任何一个行业要谈大数据,都无法回避两个关键问题——数据来源在哪儿?数据分析能力从何而来?缺一个,就不要谈什么大数据。
16.52亿收购克顿传媒,相信一定是有它的理由的,毕竟这是一个大手笔,没有人会等闲视之。克顿传媒或许能够解决大数据分析的基础问题,但除此以外,还有数据分析的人力资源问题和成本问题,大数据专家可不是遍地都是。
另外更关键的是,大数据适合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不适合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所以,大数据分析可以让影视公司更好地迎合市场,更好地追随流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大数据分析未必有办法帮助虚火旺盛的中国影视增加文化底蕴,也就是说通过大数据能摸准观众的口味,甚至找到了掌勺的人,可是很难做到叫好又叫座。
(实习编辑: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