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央视春晚小品《想跳就跳》中蔡明的“毒舌”言语迅速走红,一时间“管谁叫阿姨,满脸褶子还卖萌”、“国标?我看你像鼠标”等风趣幽默的“腹黑体”迅速在人群中热传开来。“腹黑体”不过是一种娱乐快餐文化,倘若闲暇时拿来供观众说笑逗乐并不足为怪,但若将其作为语言类节目制造笑料的制胜法宝,则会让节目本身划入低俗粗鄙的泥淖,降低艺术水准,而且潜移默化中还会拉低观众的审美标准,长此以往,会让文艺界的低俗风气恶性循环,语言节目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艺术使命,沦为取悦市井小民的民间杂耍。
“腹黑体”是一种大众流行语,最初是通过日系动漫、游戏等娱乐平台进入我国文化领域,随后通过“口口相传”这一强有力的传播形式在人群中普及升温,其风趣但不失个性、犀利而不失技巧的话语内容,使得这类语言备受人们推崇,尤其是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如今“腹黑体”早已通过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人人等新媒体平台散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腹黑体”也因此成为继“淘宝体”“咆哮体”之后民众调侃逗乐的又一另类对话方式。但“毒舌”言语走红的同时也暴露了语言类节目中存在泛娱乐化滋长和低俗文化渗透的隐忧,小品《想跳就跳》的包袱和亮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蔡明那段大快人心的“毒舌”言语,虽说当场换来了观众的阵阵喝彩,但其低俗刺耳的话语内容却令许多人错愕咂舌,让十几亿观众翘首企盼并寄予厚望的小品却变成了一场滑稽的舞台“舌战”,既扭曲了小品艺术应有的精气神,也损伤了语言类节目的艺术水准。
放眼望去,我们不难发现“毒舌”言语已成为语言类节目必不可少的笑料成分。某些相声表演全篇幅的包袱都靠“毒舌”言语支撑,短期看来,这是语言类节目创新的一种捷径,但从长远来看,“毒舌”模式的普及将大大拉低语言类节目的艺术水准,让语言类节目走向低俗恶俗、娱乐至死的另一端。在语言类节目中“言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节目剧本往往决定着整个艺术表演的成败,比如,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宇宙牌香烟》表演中的经典台词至今被人们广为传诵,赵丽蓉老师的“麻辣鸡丝”、“司马缸砸缸”等诸多台词再次提及仍让人捧腹不止,它们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幽默,个性十足但又不失水准,让观众在嬉笑逗乐之余对这些表演艺术家心生仰慕与敬畏之情。如此看来,真正经典的“言语”不是靠编造生词、言辞刁钻取胜,而是靠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和韵味夺人,而如今的电视节目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外在包装,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内在艺术性,通过文字游戏和话语交锋产生艺术火花,源源不断地生造出无数雷人语录。这些雷人语录在标新立异方面值得称道,但在艺术水准方面却不敢恭维,“都是千年的狐狸,你玩什么聊斋啊”,“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这样的不雅词汇在央视春晚这一权威平台播出,“口无遮拦”地传入十几亿观众乃至全世界观众耳中,对于我国国家形象和文化气韵的塑造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毒舌”言语不仅会拉低节目的艺术水准,还将消损了我国文化的整体质量,因为观众的审美水平往往要受创作者左右,艺术家能够站得多高望得多远决定了观众的审美层次处于何种水平。笔者一直坚信,不论是作家也好,编辑也罢,倘若这个艺术家没有一颗敬畏艺术之心,就不可能创作出被世人肯定、为时代塑像的精品,这个创作者更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家对作品负责就是为文艺添彩,更是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因而,切莫让“毒舌”拉低了语言类节目的艺术水准!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