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通史”,就想到我的少年往事:那时正值“文革”,无书可读。一日,路过书店,门口黑板上写有范文澜著 《中国通史简编》一书的征订启事,心头一热,竟稀里糊涂填了征订单。我这黄毛小儿哪里知道,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正批评 “林彪一类骗子”,“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号召全党读历史学理论,于是出版部门用“文革”前的纸型重印了范著。征订的书到了,我却横竖读不懂,不是范老写得深奥,而是……我那时的历史常识像一张苍白的纸,缺少基本的底色,更没有可以想象的彩色“画面”。
近期,央视试播的纪录片《中国通史》,用视觉语言串起历史事件,有人物、有对话、有场面、有细节,沉竹伐木、金戈铁马,再现了浩瀚的华夏历史。我就想,假如当年有这样的纪录片打底,历史钩沉与历史画面互动,读懂范老的名著,就要容易得多。
什么是历史的 “画面”?其实就是历史的场景和视觉冲击力。传世的历史名著,文字再少,也会有“画面”。比如《左传》,文字简洁,类似今天的微博体,但写人物却颇似电影“蒙太奇”。 《郑伯克段于鄢》一上来就说:郑庄公出生时,母亲姜氏因为难产(“寤生”)受惊,故给他取名“寤生”,“遂恶之”。后来,姜氏策动小儿子共叔段谋反,与郑庄公战,事败,庄公将母亲姜氏送出都城,对她说:“不到黄泉,不再和你相见。 ”这个故事惊险刺激、血雨腥风,起因竟源于开头的画面──姜氏 “难产”!又比如《史记》,人物形象更具有雕塑感,《项羽本纪》记项羽随叔父项梁观秦始皇南巡,竟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吓得项梁连忙“掩其口”:“别乱说,要灭九族的哟! (“毋妄言,族矣! ”)”寥寥数言,秦始皇的专制残暴、项羽的自大好胜以及项梁的老成稳重栩栩如生!
有了历史“画面”,理解历史就会不难。我们很多人,童年时都会缠着大人讲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物情节一问到底,为什么长大了却与历史渐行渐远呢?这大概不是天性的改变,而是 “历史”的异化:在某些时候,历史不再是故事,而是一门功课,一个考试的科目,原本应该画上美丽“底色”的纸,却充斥着一大堆纪元年表、人名地名和名词解释……
纪录片《中国通史》,让我们回到读史的本源:原来,历史就是故事,就是再现,就是场景,就是有声有色的“画面”!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