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跨进2013年,在跨年的半个月时间内,影视界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泰囧》所创造的成功神话。《泰囧》自去年12月12日上映起便一路火爆,刷新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十项记录:1、公映首日3900万元票房,创下周三开放影片最高票房纪录;2、放映当月的15日全国3.3万场排片,破单日排片最高记录;3、放映当月15日获9300万元票房,创单日票房最高记录;4、放映当月的15日278万观影人次,创下单日观影人数纪录;5、首周票房破3亿元,第二周票房3.7亿元,第三周票房2.68亿元,连续刷新国产片首周、次周、第三周票房纪录;6、目前累计票房已破11亿元,创下国产片累计票房最高记录,成为首部超票房超十亿的华语电影,并打破《泰坦尼克号3D》9.39亿元票房的纪录;7、摘得2012年度票房桂冠,成为国产片摘取票房冠军最轻松的影片;8、投入成本低而票房增速最快,破纪录地刷新了投入与收益的反差比例;9、破广告投入不多而媒体效应最大、票房增势最快的国产影片的记录;10、在快速追赶国外大片在国内票房方面,也破了记录,有望追平甚至超过《阿凡达》保持的13.912亿元的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纪录。
面对着《泰囧》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观众热情相告,媒体热烈报道,网络给力传播,业内人士倾情关注,制片方喜逐颜开,导、演班子一夜红透,令一些大牌导演和制片商羡慕不已。而影视业、文化产业的更多人却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希望。
现在,在一片片的赞扬声中,在一阵阵的热捧之后,在一声声的贺喜中,我们倒是应该静下心来,对《泰囧》的成功现象,作深度的分析,看看《泰囧》是如何成功的?为何能成功?它的成功对中国影视的发展能有什么启示,它的这一神话般的成功“现象”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能起什么借鉴作用。总之,知其成功之然,更应知其成功之所以然。
结合媒体的议论和业内人士的看法,我们作了总结、分析和思考,觉得《泰囧》的成功至少有以下一些重要因素:
第一,《泰囧》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文化产业强劲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众的精神需要就提上议事日程,中产阶层的群体在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在增大,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已日益成为生活的重要方面,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市场需要的引力大,机会很多,在这大背景下,一旦遇上了机遇并抓住了机遇,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文化产业公司将喷发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而电影是文化产业中市场反应非常敏锐的门类产业,是大众非常喜欢的一个艺术门类,一旦被广大观众认定为好作品,好彩头、好势头也就随之来了,其发展之势不可挡。这次,《泰囧》奇迹般的票房腾升势头,连导演徐峥都觉得“有点过分”。现在这事已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变成了一个事件,一个“不寻常”的现象,《泰囧》的成功是撞上了好势头。
第二,《泰囧》的成功主要在于了解观众看电影的心态,满足了观众年终想乐一乐的精神诉求。导演徐峥分析说,影片的成功,主要在于“片子本身对观众诉求点的要求给得很明确、很清晰,因此有了好口碑,然后就是口碑相传,这比所有的宣传和广告都管用。”他总结了以前的经验,以前他拍过《人在囧途》等喜剧片,虽网上点击率挺高,但没有反映到票房上,其实是没有切中影院观众的诉求点,这次找准了,重视喜剧的“标准类型”,即“有普世价值观、有特别世俗的东西,比如儿子爱妈妈、男人要顾及家庭”等,而近年的国产片里很少有这一类型,观众的期待“真喜剧”的饥饿期变得很长,于是有了强烈的期待。徐峥关心普通观众是怎么选择买票的,因为普通观众并一定是在看电影前先里上网、看报纸的评论或推荐再选择去看的,多数的家庭观众选择很简单,就是选好看的,不会大多地去计较制作、特效、艺术性等,广大观众对电影很宽容,他们讨厌的是被欺骗。
而且,之前电影靠明星阵容、宣传炒作把观众引进电影院,观众曾多次上当,这回他们对这些都看淡了。明星人头堆得再多,你炒得再热闹,只要内容不好看,观众有了上当的经验,也就不想再进影院去看你的电影了。《泰囧》恰好避开了原来的这些炒作模式。同时,《泰囧》之所以能倍受欢迎,也是因为它是一部尊重观众的喜剧。它表现喜剧冲突,依靠的是误解、悬念以及错位等戏剧冲突,而且还回到了寓教于乐、劝人为善的方式上。相比之前那些依靠演员的装疯卖傻,讲过时的冷笑话的国产烂喜剧以及它们的劣质搞笑法,《泰囧》给人予朴实、真诚的感觉。[NextPage]
还有,这一类型的喜剧,这几年的贺岁档刚好缺乏。前几年冯小刚在贺岁档推出了一部部喜剧,口碑不错,票房也很好,但是,近几年内地的贺岁档却有些变味了,前年的《金陵十三钗》、去年的《1942》等,讲述的是苦难或灾难,去年《王的盛宴》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比较压抑沉闷,这与年终人们期待合家欢喜的贺岁气氛反差太大。既然是贺岁档,观众当然是想在贺岁时光进影院看看有趣的喜剧,以此来放松一下一年辛劳工作的紧张与疲惫心情。《泰囧》以纯正喜剧的面目出现,自然能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
第三,《泰囧》的成功还得益于在宣传上定位准,着力争取家庭观众。据光线传媒宣传人员曹晓北介绍,“徐峥三周时间连跑广州、北京、重庆等11座城市宣传电影,每座城市安排五六家影城,估计再怎么都有上百家媒体的采访吧。”《泰囧》在宣传上着力于让电影“接地气”,直接通过影院让影迷们感受欢乐喜剧。这既能与影院媒体维护好关系,又能近距离接近观众,让观众感觉很亲切。为了更多争取更多家庭观众,《泰囧》在宣传上也有创新之举,比如,在在360上、支付宝上做宣传,这是其他电影很少做的,同时,还引发了三十多张,制作了好几款预告片。尽力采用一些新的招数来宣传推广。
第四,《泰囧》的成功更是得益于导演的敬业和演员的妙趣配合。导演徐峥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很多原来是助手或后勤人员做的事他也做了,像预告片,他也亲自主持制作。徐峥说,他是误打误撞,一个导演做了制片人的事儿。而且,徐峥以前演过舞台剧,他注重从观众喜欢怎样的舞台剧的角度去思考电影的营销方案及各个环节,琢磨怎么让观众喜欢看。王宝强说,徐峥确确实实很负责任做导演。对演员角色、对整个剧组,想了很多细节,他做导演比演戏各方面更到位。可见,徐峥导演工作做得到位,是影片成功的十分重要因素。
此外,演员配合得好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徐峥作为剧中的演员,与王宝强、黄渤的三“囧神”可谓是绝妙的组合,这三位都是内地喜剧界的“天王”,而他们又有自身的特点,徐峥给人的印象是面像憨厚老实却带有小滑头小精明,黄渤则是夸张张扬中有点小贱,而王宝强“傻根”的二货形象已深入人心。三人在一个剧中表演,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不是做作地在搞笑,而是在无形中将笑料包袱抖出来,的确合作得天衣无缝。给观众带来了“能真正让人发笑却又不傻笑”(徐峥语)的喜剧效果,观众当然喜欢。光线影业老板王长田对徐峥等非常满意,他说他有一种“赌对了”的感觉,首先是“赌对了人”。
第五,《泰囧》的成功还得益于院线的给力支持。这次《泰囧》确实获得了院线的大力支持,院线对《泰囧》的排片,非常密集,有人甚至说是很“恐怖”的排片率。据不完全统计,首日上映排片率是32.51%,13日便上升到了37.1%,15日越过半数达到51.05%,并在12月16日保持高位52.51%,12月17日在50.31%。如此超密集的排片规模在中国影史上实属罕见,而全国平均有50%的排片量,这也是《泰囧》能取得贺岁档票房冠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当然,院线之所以排片这么密集,与《泰囧》的广受观众欢迎,与媒体、网络的热议、夸赞,与上座率高有密切关系,观众喜欢,看电影的人多,院线当然就喜欢排,影片与院线在积极互动中积累优势,互惠互利。
第六,《泰囧》的成功还应归功于观众的口口相传和媒体的热烈传播。《泰囧》满足了广大观众对喜剧片的渴望,形成了影片好口碑,继而使票房的快速提升,并造成了口口相传和媒体热捧的气势。要知道,已形成气势的口碑相传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其巨大影响力比任何制片方的广告宣传都管用。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自从《泰囧》上映以来,不仅观众热赞,记者热传,而且,众多明星、影评人、业内人士在微博、博客、采访中对《泰囧》进行评论、称赞,这无形中也提升了影片的曝光率和传播率,当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讨论一部电影时,那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一个话题甚至是一种现象,于是,滚滚的票房自然跟随而来。
当然,正像徐峥所说的:“《泰囧》就是一部规规矩矩的喜剧,它并不完美。”《泰囧》有它的不足,如思想内涵开掘不够深,情节略微有些生硬,煽情有点过于刻意,表现手法创新不够,剧情细节经不起推敲等,但谁也不可否认,《泰囧》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刷新了多项纪录,它提振了国产电影业界的信心,预示着中国电影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泰囧》的成功,也给电影的“水军战略”泼了一盆冷水。规规矩矩做电影,未必就不能获得高票房,倒是弄虚作假会失去影迷,失去广大的观众,只有满足观众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尊重市场法则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徐峥成功获得了一些大牌导演的称赞,冯小刚在微博表扬徐峥说:“买票看了,也乐了,恭喜徐峥赢了票房。我也是打那儿过来的,路还长,再接再厉。”王晶导演说:“七十年代,楚原的《72家房客》,八十年代周星驰的《赌圣》,九十年代的《古惑仔》,2010年的《3D肉蒲团》以及今年的《低俗喜剧》都在质量与票房看似不对称下疯狂大爆。只要你能click(点击)中观众的神经,你就会中jackpot(头奖),一月一日内地将迎来首部10亿票房片《泰囧》!”
事实上,《泰囧》如今已破了11亿的票房,成功的业绩还在继续延伸着!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