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2012电影:中国已成内容消费大国

2013-01-07 08:54:50来源:新京报    作者:秋原

   

  2012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处在拐点前的运行状态,用电影史上一部经典影片来形容2012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就是《乱》。不过,乱未必是坏事,2012年是中国电影在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改革这两个方面上的总结点,甚至是拐点,中国电影经历了大片时代,升级产业,已经是一种共识。大致在十年前的2002年,电影产业的改革与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几乎同步开始,诸多与电影相关政策的出台和以《英雄》为代表的商业大片的出现,都是在整整十年前。

  好莱虎凶猛扑来

  进口大片骤增70%,但每年依然还是12个月……

  2012年一开始,中国电影面对的就是一个来自外部的冲击。

  随着国家领导人在2月份访美,中美双方就解决WTO中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这个协议将中国每年进口美国大片配额从之前的20部一下子提高到34部,骤增70%;此外还有一批买断放映版权的进口片在国内上映。与此同时,美国进口大片的票房分账比例从13%、17.5%提高到25%。进口大片骤增70%,但每年依然还是12个月——这就给排片造成明显的混乱,今年上半年的3-6月和下半年的9-11月,占据全年一半时间的档期都成了进口大片轰炸国人视野的强势时段,其中一度出现了六部分账进口片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集中上映的情况发生。

  就这一年来的表现来看,这个协议对国产电影的冲击非常之大,直接导致了国产电影在上半年惨痛的票房大溃败,以及下半年若干国产片为避开进口片风头而纷纷修改、推迟上映档期,其影响力一直作用到年末的贺岁档。例如被华谊兄弟和冯小刚报以强烈市场期望的《1942》,就在与《少年派》的竞争之中铩羽落败,票房表现不佳。

  还是在这一年,万达收购北美院线AMC、小马奔腾收购数字王国……世界电影与中国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让大片进入中国市场那么简单。通过收购、控股、技术引进和直接投资等形式,电影产业正互相渗透,更多的国外电影公司开始参与到中国电影产业的制作环节。国内数家影视传媒集团和投资机构,与诸如梦工场、卡梅隆等美国一线制作公司和导演合作在国内设立制作基地和产业园也是这种合作的一部分。这种“深度合作”,就导致2012年还成为中外(主要是美国)合拍片元年。从2013年开始,类似这种“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式的合拍片,将成为未来中国电影院里的一个主流放映片源。

  3D概念席卷市场

  《阿凡达》上映三年之后,2012年的《少年派》却再次抢了国内3D的风头。

  中国本土电影产业发展到2012年,如同当年的VCD产业一样,3D几乎成为标准配置。3D概念横行,可制作3D电影的核心技术并未掌握在中国电影人之手,反而让大陆电影成为让美国特技公司和放映技术公司借3D热潮趁机推销摄制、放映设备的绝好市场。[NextPage]

  2009年《阿凡达》给中国电影上了一节技术课;三年之后,2012年的《少年派》却再次抢了国内3D的风头。这三年,除了各种土3D、假3D、“只有字幕是3D”的3D国产电影不断涌现外,我们在这个技术层面上的进步依旧令人忧心。

  造成今天这个结果,或许正是因为中国的电影产业在最近三年过分强调技术革新和技术规格。电影具有工业产业和技术积累的特征,但同时也是艺术创作和各种创意思想的凝聚。当科技的进步模糊了电影的一些技术界限和门槛时,唯有构思和叙事是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

  发行与院线矛盾爆发

  当国产电影在冲击下纷纷票房溃败时,全国票房却一路高歌猛涨……

  2012年,在面对进口片的强势冲击和国产电影本身创造力单薄的现实下,发生了内部的排挤和较量。在年末贺岁档前的11月发生的发行商与院线就分账比例的这场争斗,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分开来说,国产电影的制作、发行商是受大片冲击最大的一个群体,而院线则基本是对进口大片上映持欢迎态度的另一个群体(由放映进口大片产生的票房,已经占据了国内院线收入的一半)——这又涉及到2012年电影产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当国产电影在冲击下纷纷票房溃败时,全国票房却一路高歌猛涨,到11月已经达到140亿,而全年有望突破160亿。在这其中,2012年前三个季度,进口片为国内电影市场贡献了大约60%的票房;到了10月这个进口片的第二个集中上映档期来临,国产电影纷纷知难退散时,却传来全国电影银幕突破一万块的喜讯。二者一对比,马上暴露出中国电影发展到2012年的处境:我们还不是一个电影大国,却提前成为一个电影消费大国。

  当然,年底下谢飞导演的一封公开信,则把问题都浮出了水面:中国的电影产业在实现产业化多年之后,依然以计划经济时的一套手法和高度控制的方式去管理;相关的前瞻性的行政策略依旧在期盼之中。

  经过了一个长达十年的大片时代,中国电影很可能迎来一个相对短暂的调整期。在2005年初北京举行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双年会,大家还在为2004年国产电影份额超过进口片而庆喜;8年之后的2012年,进口片又反过来压倒国产片了。这既是一种尴尬,同时也是新的挑战。2012年,是中国电影从粗放经营向细化、集约、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过程中那个关键的拐点。

  (编辑:郭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