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在2012年吸引来的资金不少,电视剧的产量大幅提高,播出集数也所增加,营销的新花样也不少,电视剧向网络输出也在增加,看起来,似乎是一片热闹景象,给人的感觉是繁花似锦,看似热闹非凡,但是,今年所凸现出的问题也不少,播放的剧数有较大增加,但口碑却不好;看似收视率不错,但却曝出收视率作假;电视剧口碑不太好,而明星演员的片酬却大幅飘升;耗资越来越多,而“烂剧“却也在增加……。今年电视剧凸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业内人士和众多媒体的重视,新年来临,电视剧产业往何处去,这引起了热议,也迫切需要有相应的对策。
根据《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字,早在2010年,我国电视剧的产量达436部、1.47万集,每天生产约40集,平均每部约34集,已是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中国电视剧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元,平均每集生产成本约35万元;电视剧的总销售收入约为62亿元,平均每集为42万元;电视剧广告收入约为300亿-350亿元,占所有电视广告收入的一半以上。中国有1764个电视频道,全年播出电视剧超过500万集,占播出总量的28.4%,为世界第一电视剧播出大国;中国的电视剧收视占所有节目收视总量的31.8%,为世界第一电视剧收视大国。
前两年,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经过广电总局审批立项的电视剧将近3万集左右,取得发行许可证的大约在1.5万集上下。2011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计469部14942集,而电视台所能播出的剧集只有7000集左右。
据2012北京电视节目春季推介会传出消息,全国影视公司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立项拍摄的电视剧数量已增至1040部33877集,大大突破了业内关于2012年电视剧产量将达到2万集的预测,电视剧的制作数量创新高。然而,电视剧一年的播出量大约只有7000集,现在产量已经超过了市场承受能力的近5倍。大量资本投入到电视剧的制作中。有人说,一些煤老板、房大亨看到文化产业兴旺,不惜重金砸进电视行业,但其实他们并一定不了解电视行业的状况,以为电视剧好赚,就将钱砸进去,造成了电视剧产业的“虚火“现象;还有人说,有些上市公司利用投资电视剧来烘托股价,这造成了中国电视剧市场表面上的繁荣景象,投资电视剧是否赚,投资商不太在乎。但是,这在实质上造成了电视剧业界严酷的竞争局势,迫使竞争更加惨烈,约有四分之三的电视剧无法播出。一位影视公司老总作了仔细统计:目前具有播出新剧实力的全国播出平台不超过6家,按照一年365天、每晚播出两集来计算,也仅仅4380集而已!制作那么多电视剧,到哪里去卖?
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彭三源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国播出的电视剧有800部,如果这数字属实,这算是非常好的播出成绩了。据说,当前各电视台签订的播出合约,已经将播出节目安排到春节以后了,现在再制成的电视新剧,要等到2012年春节以后才有望签约,排播得在第二季度了,而按照电视剧播出回款的账期惯例,至少要等半年以上制片公司才能拿到钱,难怪有人说,大量的中小影视公司将很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大多数的电视剧拍摄公司可能会倒闭。
所以,虽说中国电视剧市场看似很繁荣,电视剧的制作产量很多,在全球四大电视剧生产国中,美、韩、日三国产量之和都无法超越中国,但是,资本的涌入,产量过大,质量不高,这与播出平台的有限性、电视台购买能力的极限性等造成尖锐的矛盾,这是今年中国电视剧业凸现出的第一个大问题。
今年电视业凸现出的第二个大问题是:电视剧播出的部数多、集数多,但收视率却在严重下滑。
2012年电视剧的收视率出现普遍下滑的趋势,这一现象在上半年的收视率榜单中就已显露出来,据说,在上半年播出的800部电视剧中,收视率破1的仅占5%,也就是说,有95%的电视剧收视率连1都达不到。去年,湖南卫视热播剧《回家的诱惑》曾一度创下破5的高收视率,而今年虽然有《宫锁珠帘》和《夫妻那些事》等,但收视率大体上也只能艰难破2。据反映,北京、江苏、浙江、安徽等卫视的收视率和往年相比也出现了整体低迷的状况,像《心术》这样的热剧,平均收视率也不过0.8。
电视剧收视率低迷当然有很多原因,除了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种类增加,其它好节目引去了观众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今年电视剧的质量有明显下滑,“烂剧“多,好剧少。投资商急功近利,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只盯紧电视台的钱袋子,想当然、自以为是地按自己理解的方式来拍,过多地干预编剧、导演、演员的创作;而一些名演员到处赶场,捞钱为主,表演质量放在其次;制片方为了“拉大旗作虎皮“,跟风、雷同的现象严重,甚至还用上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损招,于是,出现了题材同质化、剧情撞车、胡编乱造、挑战观众正常审美标准的“雷人剧“。正如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副会长彭三源所抨击的:“今年大部分都是烂剧、跟风之作!猎奇、狗血剧层出不穷。“显然,“烂剧“、“雷人剧“多了,明摆着是在愚弄观众,收视率能上升才怪![NextPage]
今年电视业凸现的第三个大问题是:造假现象越来越严重。
造假现象之一:收视率买卖成行业的“潜规则”,这是明目张胆在作假。
8月1日,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锋通过微博透露,目前市场上可以“以推广费换取收视率,而且会免费让你看到,只要交钱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至少全国收视率前10强的数据”。随后,包括《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新京报》等报纸和搜狐、新浪、腾讯网等几十家媒体迅速跟进,报道了收视率买卖已成为电视行业的“潜规则“的现象,形成很大的舆论声势,引发轩然大波。据王建锋接受新浪网、腾讯网采访时透露,他根据数据公司提供的合同计算出,一年只需要付5000万元便可进入全国收视率前十强。而在某电视台工作且与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有多年接触的黄先生,向记者透露说:“收视率造假,至少已经存在了六七年,早已成为业内皆知的‘潜规则’。”目前的收视率调查主要是采用“日记卡”和“人员测量仪”两种方式来统计,而统计中都有可能进行人为干预。目前全国各电视台的收视率,大都由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独家出具,收视率买卖事件曝光后,媒体开始质疑这一公司,而该公司发布“律师声明“表示将调查此事,并诉诸法律予以解决。而西安中级人民法院曾向社会公布2009年知识产权案,其中就有“索福瑞技术维护人员与电视台工作人员联手收买样本户”的案子。2010年7月,《人民日报》曾连发四篇监督报道,揭露收视率存在造假行为的事。此后,收视率造假情况非但没有消失,如今却愈演愈烈。
其实,在收视率造假背后,是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电视台长期以来的“唯收视率论”,使得中介公司、广告商、电视台、节目制作方、样本户联手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各电视台疯狂追求收视率,因为相对于竞争激烈的节目创新和靠内容来争取高收视率,花些钱造假,是做高“收视率”的捷径。虽然业内有人也认为央视-索福瑞的数据不可信,但是又要被迫去买,因为广告公司就认可索福瑞的数据。其实,虚假收视率最大的受害方就是广告客户和整个电视行业,因为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处于灰色地带的中介公司用小恩小惠收买样本户获得虚假收视率,节目制作方和电视台用虚假收视率去换取广告费;而广告费和收视率又反过来决定了中国电视的现状和品位,眼看大家都在收视率造假上收益,但实际上,“唯收视率论”现象存在,过分依赖收视率、特别是依赖那些假的“假收视率”,必将使电视剧和电视台失去信誉,失去广大观众的信任,最终毁坏健康的电视生态,也会摧残电视产业。
造假现象之二:编剧“转包”,靠枪手以次充优。
当前,电视剧质量不高,不少人在怪编剧,而编剧们大喊冤枉,他们也有苦难言。中国内地实行的是剧委托定制模式,编剧们受到了投资方的制约,有时还要受导演的干预,甚至要按大牌明星的要求改剧本,编剧的创作受到很大束缚。对于新入行的编剧,没有名气,手中没有过硬的剧本,为了在行内呆下去,只能按影视公司意图来创作,编写些能迎合时尚,能给投资方实现短期利润的剧本,在电视剧产业链上,编剧是老幺,是无能为力的。
更可怕的是,一些成名的编剧,忙着“赶场”,长期处一线编剧的位置,而一线编剧精力有限,经常是只当挂名总编剧,剧本找助手来写,甚至找枪手来写,以名图利,省力气,抢快钱。更有一些一线编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采用“大编剧雇佣小编剧,小编剧雇佣写手”的流水线操作法。业内有人透露:“有名一点的编剧,一集片酬十几万,非常有名的编剧甚至拿到三十几万一集。”而枪手报酬一般一集两三千,新手才一千多,新手帮着干,既能了解行里规则,又能挣点钱,而大编剧给封口费,也不用签什么保密协议,这也成了“潜规则”。电视剧编剧行业雇枪手的状况已成秘而不宣的事,著名演员唐国强曾炮轰此现象:“我听说一些编剧其实已经没有灵感,但名气上来了,只能‘假怀孕’。”
编剧界的这种现象,怎么可能不出现粗制滥造的烂剧本呢?曾编剧过《雪豹》和《青盲》的编剧景旭枫说:“美剧剧本一定是架构在现实基础上。内地编剧的逻辑思维和专业知识都有缺陷,像《黎明之前》编剧黄科这样的逻辑控、推理迷非常少,内地剧常常很‘水’。”显然,当前在剧委托定制体制下,中国电视剧编剧要出真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编剧以次充优的现象,自身有责任,但更重要的是体制使然。[NextPage]
造假现象之三:一些电视剧挂虚名而内容不符。
例如,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与狼共舞》(下文简称《与狼共舞》)热播后,人们发现,剧中根本看不出与“特种兵“有什么关系,原以为它是《我是特种兵》的续编,可当看了几集后才发现,该剧拉开的是谍战剧的大幕,就是一部谍战剧,剧情发展跟特种兵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之前宣传时说的是:《与狼共舞》“由《我是特种兵》原班人马打造,傅程鹏、程愫、侯梦莎、侯勇等观众熟悉的‘特种兵’战士都将换一套军装,将军人的故事进行到底”。有网友纳闷,向《我是特种兵》的导演刘猛发问:“《与狼共舞》电视剧跟您有关系吗?”刘导在微博上回应:“宣传上出现‘我是特种兵之与狼共舞’是我乐意的,我老大和自己兄弟的戏,我能帮上忙当然要帮了。别人敢用我们的旗号,我肯定翻脸,这不一样,这个我乐意。”这算不算联手在给观众假信息呢?《与狼共舞》冠上了《我是特种兵》的旗号,可明眼人知道,鲜艳的旗帜下,其实其内容是牛头不对马嘴。
今年电视业凸现的第四个大问题是:天价演员现象亦演亦烈。
今年电视剧的收视率普遍下降,但演员片酬却大幅飙升,真是奇怪。在2000年拍一部电视剧,演员片酬只占成本的二三成,到2005年前后,这个数字已达到一半,而近两年,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有六至七成花在演员片酬上。明星片酬短短几年时间几倍甚至十几倍地暴涨。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的一条微博说:“去年初某女艺人2万/集,今年已经是30万/集。去年15万/集的男艺人,今年是50万/集……“据说,今年有些明星的片酬已升至单集100万元。天价片酬已变成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毒瘤。
那么,为什么明星的片酬会飘升呢?这其实也是利益链在作怪。近几年,全国各大卫视在收视率的竞争上日趋激烈,需要有号召力的电视剧来扩大影响,以增加对广告商的吸引力。而明星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很大,其人气是吸引观众的无形资产,打明星牌也就成了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有效抓手,广告商也更乐意在明星身上押宝。广告商给钱,电视台购片、播放,投资人卖片收回成本、赚取利润,这都靠导演用“明星脸”来实现运转,而拍片的公司多,播放的平台少,而且,大量热钱涌入电视剧产业,不少影视公司积极运作上市,这导致了拍摄需求猛增,而明星有限,明星演员成了“稀缺资源”,他们“客大欺店”,当然也就炒高身价,明星价码越来越高,片酬成天价。这种怪异状况,使中国演艺明星的片酬已赶上世界水准,但电视剧产业却不堪重负,制片商因急着收回成本、赚取利润,盲目“购星”,使电视行业的发展遇上了大问题,电视剧质量明显下降,“大牌明星”的自我膨胀,整个产业都已渐渐陷入恶性循环,行业的风气江河日下,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解决,弄不好最终会毁了整个行业。
今年电视业凸现的第五个大问题是:“烂剧”增多了。
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比去年多,观众也确实能看到一些好剧,如杨阳执导的《心术》,郑晓龙执导的《甄嬛传》,孟凡执导的《孤军英雄》,梦继导演的《彼岸1945》,沈雷执导的《博弈》,以现在正在播的,由高希希执导的《楚汉传奇》等,但是,相比之下,“烂剧”更多,正像剧评人李星文所说的,今年内地剧“只有产量,没有质量”,其疲软表现与去年“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红火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他直言:“2012年,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最低谷。”确实,2012年的电视剧市场和2011年相比呈现退步趋势,真正水准高的佳剧相对少,而“烂剧”急促增加,雷人剧“雷”得更吓人。媒体评论说:今年电视业界“对资本的穷追不舍和对题材的过度开发,让电视剧观众的期望值降低”。
比如,为了吸引80后进影院,瞄准年轻人的钱袋,都市剧主打反映80后生活的招牌,今年秋天播出的当代都市生活剧的比例超过60%,其情节大同小异,风格基本雷同,主打的是“话题剧”,如《亚出轨》、《囧人们的春天》、《负二代的幸福生活》、《隐婚夫妻》等,用的多是流行元素,桥段堆砌,缺乏新意。另外,三月到六月,“婆妈剧”充斥荧屏,据估算,此类题材不下10部,按卫视一天两集,半月播完一部剧的速率,基本上这三个月观众一直都在跟家庭伦理“死磕”,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当婆婆遇上妈》、《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等,本来观众的家庭生活没那么烦,都被“婆妈剧”一搅,很多人被惹搞烦了。[NextPage]
再如,抗战剧也是今年的重头戏,而一些抗日片,被网友说“雷”得让你看了想吐。如:《向着炮火前进》中的主角雷子枫(吴奇隆饰演)江湖人称“疯子雷”,玩超酷机车,穿酷黑绒领皮衣,头戴雷朋眼镜,前卫的飞机头造型,被网友称为横竖活脱脱地像个复古的摇滚新人类。日军叫他“疯子雷”,似乎被他吓得要命;弟兄们称他“雷爷“,俨然是打心眼里敬服他。作为土匪头子,他颇为异端,不投八路,不鸟国军,也不轻犯小日本,领着一帮兄弟干些打家劫舍的营生,把耍着特制的顶级机车,凭借清一色美军装备,纵横飞狐山三不管地带,耍酷摆潇洒。他似乎是在模仿美国大片《兰博》里的主角,但兰博在战斗中衣衫褴褛、遍体鳞伤,而吴奇隆演的雷子枫却能于炮火连天中毫发不乱,而抗日烽火中的如此一位“潮男”,竟是毕业于黄埔四期,亦是血战台儿庄时的英雄。实在够雷人了,这样对抗战中“英雄”的“独创性”创作,把观众都当成了刘备的儿子傻阿斗了。
还有,今年历史故事改编的电视剧,有的非常大胆地在“改变“历史了,令观众看来也找不到北。比如,耗资2 .5亿的《隋唐英雄》,云集了陈冲、刘晓庆、赵文瑄、张卫健、蒲巴甲、张瑞希等中韩老中青三代明星,号称集传奇、情感、战争于一体的史诗大剧。而首集就在戏里对历史来个大颠覆,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剧中说到隋朝伐陈的年代,李世民却以翩翩佳公子的模样出现,网友说还是“液体”的李世民却成了潇洒帅公子;剧中的旁白说现在是大业二年(隋炀帝的年号),镜头转出的却是英雄们在反杨坚——隋文帝,简直是瞎胡闹。有人说,这部剧将戏里戏外都颠倒了:57岁的刘晓庆给51岁的陈冲做“儿媳”;赵文瑄演一个12岁的杨广,还要对着比自己长6岁的寇世勋叫父皇,对着比自己大1岁的陈冲喊母后、对着比自己和母后都年长的刘晓庆叫爱妃;而张卫健干脆把程咬金演成了“韦小宝”……。还有人说,《隋唐英雄》在“毁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打乱观众的常识,在挑战最起码的审美底线,难怪,网友愤怒了,纷纷站出来发帖声讨。
面对着上述描述的今年电视剧凸现出的种种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为了让电视剧制作机制朝良性方向发展,以释放出更多正能量,业界必须有解决问题,尽快研究改变困境的应对策略,下面,吸取业界有识之士的一些观点,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针对收视率造假问题,首先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源上杜绝造假现象产生,彻底改变“唯收视率论”引导下的中国电视畸形生态,切断造假的利益链,形成优质剧优先占据播放平台的健康气氛,电视台、广告商要携起手来,为高质量、观众真正喜欢的电视剧提供有利条件,而不是能让收视率造假的电视剧轻松获利;其次,司法部门应介入,对造假者进行严厉惩罚,让造假者付出高代价;再次,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打破数据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改变没有竞争对手,没有监督部门的监管的垄断状态,避免因独家经营而造成篡改数据、数据寻租、歪曲解读、数据滥用等问题,尽早建立科学的收视率综合评价体系。
第二,针对制片公司、编剧等的弄虚作假行为,也要有监管机制,加强监管,一旦发现,一票否决,提高造假成本,令造假者受到法律、规则的惩处,同时,调动和提高社会舆论、媒体监督等的谴责、批评力量,给造假者予巨大压力,维护健康的电视剧制作环境,促进电视业健康发展。
第三,对于电视剧制作成本提高,特别是明星演员片酬飘高的问题,要依靠政策性的干预措施,制止过度的热钱涌入,提倡科学投资,防止利用投资电视业来哄抬股价等。同时,要调控电视剧制作的数量,着力提高质量,创造条件鼓励启用新的演艺人才,制止打牌明星“客大欺店“的现象,降低电视剧的拍摄成本,维护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四,对于“烂剧”增加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利用政策杠杆引导创新(如之前广电总局禁止“宫斗”、“穿越”剧等),避免跟风,杜绝胡搞,对优质剧以政策鼓励;另一方面,业内各方要建立科学的、鼓励艺术创新和坚持艺术追求的制片机制,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幕后制作团队等合理分工,职责明晰,友好合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更多的好剧诞生,也才能让制片公司有好的口碑,有品牌的效应,有持续的获利机制。
2012年转眼就要过去,我们共同喜迎2013年,我们相信,新年新时光,中国电视剧一定会有新的前景,一定会有能走出暂时困境,迎来新的腾飞。剧评人李星文先生说:“目前,追求经济利益的小公司丛生,电视圈风气浮躁,但触底之后必然反弹。”今年中国电视剧虽然步履艰难,诸多问题凸现,但问题的凸现、暴露,或许有利于让业界人士清醒,让业内人士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问题出现有时能带来解决问题的经验,困境有时能催生更好的前景,当前电视剧的乱象也许正预示着有序局面的更快来临,乱象过去之后,将喷发更大的正能量。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