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叫好不叫座
尽管有着“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高调噱头,但《艺术家》黑白默片的本质,使其在票房上的失利在所难免。回望《艺术家》的征奥之路,有叫好不叫座的苦痛,也有坚持纯电影的艰辛。所幸奥斯卡给予了莫大的鼓励,除了抱得几座小金人外,还与《雨果》一起,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引领了传统复古风,就像一场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集体缅怀。
从整体内容上而言,《艺术家》显得不温不火,文艺范儿十足,但也少了点大众趣味。好在电影本身并不难懂,导演也没有刻意把玩故事结构,而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场新与旧、情感与票房的艺术争夺战。影片中的最大亮点在于男主角“从无声到有声”的阵痛性转变,正如他对女主角说的那句话:“你缺少的不是一颗痣,而是一颗艺术的灵魂。”
显然,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最出色的表达并不在于整体,而更在于细节。影片中,他不遗余力地加入了一系列默片时代的元素,还满怀深情地致敬了很多影史经典之作,如《爵士歌王》《雨中曲》《日落大道》等。片中,男主角对有声时代的悲剧性反抗,正是那一代艺术家的精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让·杜雅尔丹的演技,他出色地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爱与恨、喜与悲。影片中,他作为老一代表演艺术家,万分痛苦地面临了一场艺术的艰难抉择。毋庸置疑,杜雅尔丹的表演足以堪称影帝级,不仅彰显了自身的表演魅力,还保证了影片整体的圆融度。不论默片时代的有板有眼,抑或有声片时代的拿腔拿调,他都演绎得张弛有度。
影片的结尾仍然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圆满结局,大部分影迷对本片最为诟病的一点,也正在于此。有人认为,与其载歌载舞迎接有声片时代,不如让男主角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死亡诀别,以示悲剧性力量。但也有人更支持好莱坞对于真善美的弘扬,认为喜剧性结尾更有助于传递正能量。
(编辑:么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