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亿>2.8亿。看着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票房一路绝尘,有人促狭地写了一个等式:“李安=冯小刚+3.49个陆川”。但说到底,电影是生意,也是艺术,其价值评定从来不只有也不应该只有票房一个标准,翻开百年世界电影史,你会发现叫好不叫座的好片海了去了。
《一九四二》票房没有大卖,这是意料中的事儿。能收回成本,就已经算是巨大的胜利,如果这部片子居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或许全世界都会高看我们一眼。但是,这个真没有。
倘若只把电影单纯当做生意,算计投入产出利润分红,那《一九四二》根本没必要拍——主旨沉重,题材不讨喜,戏剧冲突不强,演员扮相不好看,视觉效果不够炫——从哪个方面来看,《一九四二》都不具备讨喜的卖相。用冯小刚自己的话说,《一九四二》属于没有乐子,没有热闹,没有红火的“三无产品”,有的只是历史的真相。上映不到一周的时候,冯小刚在人民大学和1400学子对谈,就很坚定地说:“观众不是我的上帝。”同时冯导还进一步阐释了和观众的关系——我拍电影从来没有媚过谁,觉得有意思,想拍就拍。观众和导演是朋友的关系:我拍电影给大家带来笑声及愉悦感,观众给我信任感,是平等关系,没有谁必须要买谁的好……
既然冯小刚这样看待自己和观众的关系,那就不能强求票房高企了。倘若从此心态出发拍电影,还要求人们都来贡献钞票,就显得不近人情甚至无厘头了。
票房是吸引观众得来的,因为观众是消费者。激情澎湃的时代过去了,经过了这么多年,消费者消费的主要目的多数是为了愉悦身心,很少有人进电影院是为了受教育甚至堵心。《一九四二》是一部面对民族历史和苦难的电影,流失一部分观众非常正常。而对于冯小刚来说,放弃驾轻就熟的喜剧题材,放弃一直霸占了多年的贺岁档,拍一部堵心的电影,就要承担票房不高的后果——说实话,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需要费时费力地进行什么逻辑推演。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确实好看,视觉效果瑰丽,故事流畅,同时还设置了拷问人性的终极问题。每个方面都妥妥帖帖,适合全家老少一起去电影院观看。反观《一九四二》,如果有分级制度,只凭那些血肉横飞和狗吃人的镜头也会被定为R级:儿童不宜。事实也是这样,电影院中《一九四二》的观众以成年人居大多数。
从1997年《甲方乙方》面世至今,冯小刚用独具特色的“冯氏喜剧”培养了大批的观众群,累计总票房超过了20亿,养活了一家上市公司。记得他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面,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谈《一九四二》,惦记着这个19年的梦想。这部片子能上映,对于冯小刚来说,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如果再有足够多的观众来看,纯属额外的馈赠。
11月8日,冯导发了一条微博:我为此(指《一九四二》)赌上之前十二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
愿赌服输,这本是生活应有之义。更何况,其实《一九四二》并没有输——除了票房没创新高,冯小刚其实赢了很多。更何况还有下一部呢。冯小刚在刘震云《温故1942》作序时已经透露了:“王老(王朔)厚道地说,你怕什么?万一票房上有个闪失,我再帮你写一喜剧不就给华谊找回来了?”看,这里还有后手呢。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