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奋斗》开始,北京成了各种都市剧的大本营。《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然后是现在的《三十而立》。发生在北京的追梦故事,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可能更具备可信度和激励作用,但如此设置肯定避免不了审美疲劳。
赵宝刚独树一帜的“都市奋斗剧”无论从艺术风格、社会观照还是市场价值的挖掘,都为中国电视剧设立了诸多榜样,但却留下了超越的障碍和创新的桎梏。《我的青春谁做主》是《奋斗》的姊妹篇,它对前作的延续尚可理解,但接下来让人眼花缭乱的同类型电视剧竞相上岗,再一次将中国影视的原创疲态展露无余。有了开路者,后面的人就蜂拥而上,蚕食分尽,把一种类型做到极致、做到干涸才肯罢休。到了最后,就是将各种用滥的情节、桥段全部揉在一块,不讲逻辑、无理取闹。最典型的要数人物设计,主角一大堆,要么是兄弟,要么是姐妹,要么是密友,这难免让观众闹心——合着一家人都一副德性?怪不得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处处是疲劳
《三十而立》有什么新颖的东西吗?完全没有。不过是大学毕业的小弟换成了30岁的哥哥而已。依然在北京,依然拿贫嘴当本事,依然是为房子、车子争个没完没了,依然是关于要爱情还是要物质的无聊话题,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依然是一穷二白的女婿要见俗气的丈母娘,窘迫、掩饰、伪装,一个个人物都如此亢奋和神经质。把这部剧单独拿出来评说,其实也差不到哪儿去,但在以前那些堪称经典的“北京式奋斗爱情剧”的衬托下显得无比老套,充满着功利心。有网友评论得好,当看到演员任重再一次操着京腔、抹着猪油的那张嘴,恨不得拿团布给堵上去。这不是对演员的个人攻击,而是对同一个演员反复出现在相似度超过90%的不同剧作表示疲劳,表示不满。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