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美国中央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说法,这一次美国经济大衰退始于2007年12月,终于2009年6月。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国人受困于经济衰退未消的余波,举步维艰。更重要的是,“大衰退”已经超越纯技术意义,成为当下这个时代的鲜明概括,由雅典到开罗,由美洲到亚洲,影响遍及各个区域。
不过,凡事都难免有两面性,经济衰退产生了无数失败者的同时,必定也酝酿出少数赢家逆势而动,转危机为机遇。究竟哪些人从这场经济衰退中得利?美国老牌政经杂志《外交政策》向全球多位学者、专家抛出这一话题。得到的答案也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麦当劳(《哈泼斯》杂志特约编辑Frederick Kaufman针对全球快餐行业有颇多著述),有人一口咬定是“资本主义”(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还有说是“鼓吹衰退论的政论名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校长Joseph Nye)。《好莱坞记者》专题总编Stephen Galloway给出的答案则是“好莱坞”。在他看来, 这次美国经济衰退及时地为好莱坞敲响警钟,加速了它们求新求变的战略转型。最终,好莱坞因祸得福,找到了海外市场这座新的靠山。
以今年夏季档的票房收益来看,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的情况都不怎么好。传统意义上,夏季档向来是好莱坞的吸金期,票房能占到全年收入近四成。今年的夏季档,北美票房收入同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观影人次创同时段20年新低,往年风光无限的3D电影也已显出颓势,而DVD销售则继续萎靡不振。但那又怎么样呢?与这些国内数据背道而驰的,是好莱坞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势头。而这一切,靠的就是美国娱乐工业全新的秘密武器:海外观众。谈到这一点,在行内拼搏多年的“千禧年电影公司”(Millennium Films)主席Mark Gill难以抑制兴奋之情,“没错,是海外票房拯救了好莱坞”。由“千禧年”制作发行的《敢死队2》在世界各地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
按美国电影协会的统计,过去5年里,海外票房上升了35%。2011年美国各大电影公司的票房总收入中,北美票房占三成,海外票房占七成。当美国仍在2008年金融危机未了的余波中苦苦挣扎之际,好莱坞却已走向全球,取得了令人惊艳的好成绩。当然,在美国国内票房已无多少成长空间、电影院数量早已饱和的情况下,“走出国门”是好莱坞仅有的几个选择之一。不过,还是要感谢这次经济衰退,是它逼着好莱坞放弃幻想,尽早寻求自我救赎。
中国和俄罗斯这两块新兴电影市场,是好莱坞海外成长的最大动力来源,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这一波海外扩张潮中,甚至连向来抵制美国影片以维护宝莱坞电影工业的印度都敞开了怀抱。“这里的市场非常巨大,好莱坞能占到其中9-10个百分点,已经比四五年前翻了一倍。”说这话的是IMAX欧洲、中东、非洲区总裁Andrew Cripps,目前他正忙于在印度建设第14座IMAX影院。2011年的票房冠军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北美票房达到3.81亿美元,但海外票房达到惊人的9.47亿美元。事实上,去年最赚钱的 5 部影片都符合这一规律:海外票房远超北美票房,甚至在美国国内一败涂地的《超级战舰》(Battleship)和《异星战场》(John Carter),最终都靠着不错的海外票房挽回些许颜面。两者都达到了3亿美元左右的总票房,其中愈七成来自海外市场。
好莱坞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并非盲打误撞,而是真正的思而谋动。第一步,近年来,好莱坞更多制作所谓的“支柱性”大片或系列大片,它们大多是投入巨大的动作特效电影;同时,那种以对话为主的剧情片拍得越来越少,因为越是对白多的电影,经过翻译后,进入海外地区越是反响平淡。“还有动画片,也能在海外取得更优秀的成绩,说穿了,就是那些不受语言局限的电影,在海外最受欢迎。”二十世纪福克斯前任主席Bill Mechanic表示。其次,诸如俄罗斯、中国等市场中,最新潮的大型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崛起。2007-2011年,中国的电影银幕数量实现翻番,而且今后几年中也会保持这一势头,有望在2015年达到16500块。即使这样,按照业内行家估计,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相比之下,美国人口远少于中国,但却已拥有将近40000块银幕,早已达到饱和状态。第三,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日益开放,美国电影获得了更多机会。年初两国达成协议,在原本每年20部进口美国影片的基础上,另外增加14部IMAX或3D美国大片的配额。中国市场对于美国电影持续增长的胃口,已在今年上映的3D版《泰坦尼克号》上得到体现,它在中国市场的首周票房成绩远超美国整个放映档期的总票房。
难怪好莱坞为将海外市场最大化而不遗余力,已有多家公司改走本地化路线,为海外市场提供定制作品。曾投资《蝙蝠侠》系列的“传奇影业”(Legendary Pictures)专门为中国市场成立独立公司,旨在在中国本土和全球各地打造大制作的合拍片。梦工厂与迪士尼也计划与中国电影公司联手推出新作。甚至经纪人公司CAA都在北京设置分支,布局海外代理市场。如今,就连只在美国本土举行的全球首映式,也破天荒搬到了海外举行,撼动了好莱坞一贯的本土宣传策略。斯皮尔伯格再次走在了前头,将《丁丁历险记》的全球首映式搬到了布鲁塞尔和巴黎。
美国本土观众的观影热情可能会继续低迷,但这场经济衰退至少让好莱坞最终认识到海外市场的灿烂前景。时至今日,美国仍能仰仗的出口商品名单中,电影无疑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