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片商们在贺岁档发起一场“战役”已不是第一次,搁在电影里也是老桥段了。唯一的看点是,今年的阵容更强大。
主角是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11月14日,它们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通知》,要求自《一九四二》、《一代宗师》、《大上海》等即将上映的9部贺岁片起,跟院线的票房分账比例,由之前的43%上涨到45%。
“14日晚上收到的电子邮件,没有商量,就是通知我们,院线方在等一个坐下来聊的机会,出租车涨价还开听证会呢。”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作为“应战方”,10余家院线的负责人立即在电话中相互通了气,他们“坚决不同意”,并决定组成防守联盟。
11月16日,防守联盟变得更加强大。在深圳举行的发行放映协会会议上,5家电影公司的宣战成了热门话题,院线方商量的结果是,由中国发行放映协会代表院线与发行方协调解决。
这份通知发出后,电影发行方和制作公司们大都选择了沉默。只有《血滴子》出品人及监制陈可辛表态:“院线好比我们片方的衣食父母,如果这次能够提高分账比例,对我们片方而言会是莫大的激励。”
此时电影制片商们已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因为这有先例可循,“去年张伟平的《金陵十三钗》就找院线要求提高2%的分账比例,最后院线妥协了。”一位接受采访的电影制片方员工说。
去年贺岁档,新画面影业董事长张伟平还只是孤军奋战。他曾表示,自己最寒心的是在前面杀出一条血路,同行不帮忙说话也就算了,还落井下石。
今年张伟平口中的同行们都联合起来了,他们要求提高分账比例的理由是—电影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贺岁档的电影成本更大。
导演和演员都是高成本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贺岁档几乎被一线导演垄断,像冯小刚这类知名导演的身价,都在千万以上,他们有的也参与票房分成,不过这仍不及演员拿走的酬劳。
在第11届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上,导演陈嘉上说中国演员的片酬不只是翻倍,而是一年之内翻了好几倍。在好莱坞,明星片酬一般只占影片总投资的1/3甚至更低;但是现在中国明星经常拿走一半以上的投资,这已高出一部影片的拍摄制作成本。
除了演员、导演的片酬,拍摄制作成本是电影中另一项高支出,这包括拍摄、造景、器材和后期制作等费用,通常会占电影总投资的40%左右。[NextPage]
3D电影的制作费用会更高,“购置3D摄影及后期特效器材就花费了近1000万。”3D影片《龙门飞甲》出品和制作方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说。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设备,后期他们还租用了3台机器完成制作。另一块支出来自于宣传发行费用,这会占制作成本的20%至 40%。
但电影院可不想为此埋单,“导演、演员的片酬他们控制不好,却要把危机转嫁到电影院身上,电影院已经承担了租金、影院建设等成本,凭什么还要承担他们的成本。”吴鹤沪觉得这对影院来说不公平。
在电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至少还有10%是要分给影院物业方的。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房东这个角色,在影院和开发商的合作中,除去固定的租金外,不少影院还要向物业交纳一定比例的票房分账。
这个数字在逐年上涨。三四年前,这个比例是5%至7%,但2010年后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5%,在某些核心商业区,一些物业甚至要求达到20%至25%的分账。
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方的逻辑是,电影的前期投资成本及风险都是由制片方承担,这就理应分得更多票房收益,何况国际惯例也是如此。
从全球电影市场的分成比例来看,在美国,制片方的票房分成占比为60%至65%,欧洲国家大多在55%至65%之间,亚洲的韩国和印度均为60%。
而在中国,一部国产片在制片方和影院票房分账前,会先被扣除3.3%的营业税及其附加、5%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扣除这两项之后,制片方能分得的票房仅有38%至43%,发行方是4%至6%,它们一般为同一家公司;影院分走票房的50%至52%,院线能拿到3%至7%的份额。
“今年国产电影全军覆没,制片方把希望全寄托在贺岁档上了,这也是他们要求提高分账比例的原因。”一位院线负责人表示。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内地电影票房77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的票房为25亿元。在上半年票房前十的电影中,只有《画皮2》一部国产片。
华谊兄弟的这部影片获得了7亿票房,其投资1.2亿元,从筹备到上映历时一年半,但根据华谊第三季度的业绩报告显示,整部影片为公司带来的纯收入不过8313万元。以《画皮2》为例,如果能增加2%的分账比例,对于华谊兄弟来说,能多分得1400万的收益。
算来算去,两边都有拿更多的理由,而事情其实坏在了类似于“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这类收费名目上。与此同时,制片方对于演员片酬的“纵容”也给自己酿了个苦果。
不过,观众们犯不着为此费神,他们更关心的是坐进电影院里能否看到一部好片子。但愿真能像陈可辛说的那样,2%的分账比例能刺激提高影片质量,也提高总票房。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