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娃娃”这个名字听上去多么晶莹剔透,谁会想到它竟是脆弱不堪的罕见病患者的代名词?
“瓷娃娃指的是脆骨病患者。”导演林哲乐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这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的具有遗传性的罕见病,发病率为万分之一,在中国就有十万患者,患者一生将要经历频繁骨折所带来的痛苦。近日,林哲乐执导的短片《瓷娃娃》已经在奇艺网上线,作为“2012年第一财经彩虹公益短片计划”的其中一部作品,《瓷娃娃》将镜头瞄准了这一特殊的群体。
“瓷娃娃”对于林哲乐也是新鲜所闻。几年前,这位热衷公益的导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注上。他曾深入艾滋病村,拍下了多幅震撼人心的照片。2010年,由林哲乐参与的“绝对距离”摄影群展在北京开展。展览上,他遇到了一位NGO组织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恰好是脆骨病患者,个子不高,大约只有五六十公分,但乐观、坦然,生活自理,几乎不需要特别照料。
这是林哲乐第一次接触到脆骨病患者,“原来人群之中还有这一类病患”,他想,并希望透过画面让更多的公众也了解这个群体。而这个选题恰好与“彩虹公益短片计划”的宗旨契合,《瓷娃娃》的短片于是出炉。
不同于其他短片的呈现形式,《瓷娃娃》依托装置艺术,带观者走进脆骨病患者的生活。高速摄影机捕捉每个瓷娃娃雕塑下坠的状态。慢镜头下,碰到地面、台阶甚至是床的瞬间,白色雕塑缓缓碎裂,完整的娃娃形态面目全非。“他和我不一样”,画外音缓缓展开,暗指“瓷娃娃”在生理层面的特殊之处。“我觉得家是温暖,他说家也是危险。我觉得床很大很软,他说床也是伤害”,旁白继续。林哲乐解释,作为成骨不全症的一类,脆骨症患者受到哪怕轻微的损伤,也会引起骨折,日常生活对他们来说危机四伏,并不轻松。
画面的结尾,在一个个瓷娃娃摔碎之后,小女孩出现在旋转木马旁,轻盈跃起。在双脚碰触地面的刹那,短片戛然而止。 “这并不是一个留白”,林哲乐表示,在无数碎裂的娃娃后,真实的孩子的出现,给观众的震撼是自然而无声的。“女孩”的意义并未局限在瓷娃娃的框架里,这么安排,其实也暗示“我们都很脆弱”。
“我想通过短片告诉大家,我们不需要以异样的眼光看待患者。”他通过短片反复呼告:‘他和我一样’。“‘他’即瓷娃娃群体,‘我’泛指我们这些正常的旁观者,”导演解释,“患者非常渴望得到的,第一就是平等。”
与患者的接触让林哲乐了解到,这个群体一直备受歧视。“所以,他们的确需要我们的关照,但没有必要很特别很刻意。”他认为,一直特意对待他们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不平等,朋友平平常常散步吃饭,对他们而言便是尊重和关照。林哲乐感叹,脆骨病人在工作中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但他们更在意的是,得不到平等的机会。“微笑和接纳,平等和尊重”,这才是“瓷娃娃”们渴望的眼神和目光。
在前不久的短片首映现场,主办方特意邀请“瓷娃娃”NGO组织成员从北京来到上海,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短片。结束之后,他们将短片带回北京,用于今后的“瓷娃娃”公益宣传。林哲乐提到,这个短片很多“瓷娃娃”病友也看了,“他们觉得非常震撼,觉得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包括成骨不全症在内,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这类疾病盛行率低、十分少见,有些如地中海贫血、亨廷顿舞蹈症、多发性硬化症,已为公众所知,而更多的仍然在大众视线之外。他们同瓷娃娃一样,需要微笑和接纳,更需要平等和尊重。
“其实,我们一样脆弱。还好,我们的爱不脆弱。”林哲乐说。蹦蹦跳跳的女孩是否平安坠地,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林哲乐所说,这不是留白或悬念,不过是观照一个事实:罕见病病患与我们都一样,脆弱同时也坚强地生活着。而我们的爱并不脆弱,公益事业本身就是爱的扩大与传播。
“其实拍什么,拍出来的效果怎么样,都不是那么重要,”他直言,“在公益这件事上,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发生一些切实的事情。我们参与这个计划的导演和制作人员,都希望我们做的事情能对推动公益事业做出一点效果。这才是意义所在。”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