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电视剧更像是“快餐”式的大众娱乐,如果有太多阳春白雪的文艺气息,就等于给正饥饿难耐想吃一个大馒头的人端来一盘精致的小点心,成本太高。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电视剧同时具备文艺属性和娱乐属性。然而,在收视率的裹挟下,电视剧创作者往往更强调作品的娱乐属性。随着对观众收看心理的研究,电视剧在高潮设置、故事结构、人物关系上越来越有章法,情节越来越传奇,斗争越来越激烈,通过重口味的戏剧冲突和表现手法的浅显直白不断刺激视听和情绪,进而影响欣赏心理,牢牢抓住观众。因此,荧屏上层出不穷的家斗戏、宫斗戏、谍战剧,虽然在题材、人物甚至关键环节设置上都趋同,但还是以不错的收视率引领了近两年的创作潮流。
目前正在安徽卫视热播的《圣天门口》却几乎反其道而行之,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的同名长篇小说的电视剧,邀请了著名编剧邹静之编剧,张黎、刘淼淼执导,耗时五年精心创作打磨,讲述了乡土保守的小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发生的巨变,大量隐喻的运用、饱含情绪的镜头、精致诗意的画面以及审美主导的人物形象,为作品注入了丰富的文学色彩,散文化的叙事结构大大冲淡了戏剧冲突与人物传奇,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化的观剧感受,对沉浸在家长里短、英雄传奇、枪林弹雨之中的中国电视荧幕而言,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然而,这部具有创新意识的诚意之作在播出道路上可谓波折重重。很多购片人员看片后都给出了品质精良的好评,却因为担心不能被观众所接受而放弃出资购买。实际上,该剧制片人一直追求作品文艺气质的吴毅坦言,他担纲制作的电视剧,从《士兵突击》到《故梦》、《我的团长我的团》,几乎都曾出现过类似的市场反应和播出命运。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业界对电视剧的一种错误认识不无关联。很多人认为,相对于被誉为“精神食粮”的电影,电视剧更像是“快餐”式的大众娱乐,如果有太多阳春白雪的文艺气息,就等于给正饥饿难耐想吃一个大馒头的人端来一盘精致的小点心,成本太高。电视剧“文艺范儿”就注定会曲高和寡吗?我认为其实不然。
对于一部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最重要的评判标准都在于它能否感染人,直击心灵深处。电视剧的娱乐属性固然重要,但是电视剧创作者们不能总是跟在后面复制、克隆。我们不能低估了当代观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并不只喜欢重口味和通俗化。只是由于现在的电视剧市场没有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作品供人们选择,趋同的创作潮流才是导致观剧口味越来越单一的主要原因。
对于任何的艺术创新,都需要经过一个培养受众的过程,现在我们的影视市场正缺少这门功课。拿电视剧《圣天门口》来说,大量意识流电视语言的运用,很多观众刚开始接受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方式,让电视剧的观众看到,原来电视剧还可以这样拍摄,画面还可以这样表达内容,镜头还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涵。这种全新的欣赏体验对观众来说,就是一次学习了解的过程。
很多制作人认为,电视剧创作之所以喜欢跟风,主要是因为有成功经验在前,市场可以预估,整体操作流程也比较成型,盈利预期和商业模式都更加清晰,相较于注重艺术探索的创新之作,性价比更高。然而,这就像吃东西,如果天天老让观众吃一个口味,总会吃腻的,因此必须有所创新,拓宽题材类型,突破表达方式。盘点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的成功典型,《金婚》《潜伏》《士兵突击》《悬崖》《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等,都是在做与市场上流行的东西有差别的作品。电视剧市场需要引领者,就像总得有人做概念车,总得有人去探索处女地,总得有人比大众跑得快一点,告诉大家哪条路是死路、哪条路能通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剧《圣天门口》善莫大焉。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