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裘荟荟
许多年少得志型导演的电影之路大抵如此:凭借一部风格化的惊世之作赢得满堂喝彩,然后一路吃老本,隔三岔五靠着那几招鲜,拉上笔不大不小的投资,日子不咸不淡地继续混下去。反正总有那么一批粉丝力挺,即便已经心知肚明电影会是什么个样子,依旧忍不住去影院里走一回。IMDB上每每就会有这票怪事件上演,某部电影上映的头几天,大有冲顶Top 250的架势。可没过几天,不知原委的人民群众一稀释,分数就自由落体般跌落了。
远的不说,盖·里奇算一个。尽管花样品种基本雷同,好歹他还拍了两部神作。北野武大叔也应该算一个;杜琪峰似乎有往这方面奔的苗头;宁浩则还有待观察。
要没有《无耻混蛋》(InglouriousBasterds),昆汀·塔伦蒂诺也笃定是去和盖·里奇他们一起玩国际象棋了。其实从《杀死比尔》开始,再迷昆汀的哥们,估计也就抱着“得再隔两三年才能看到这样的重口味”的心态,看过算数了吧。但这次,昆汀复活了,而且是加强版。 因为昆汀变得节制起来,能沉住气,开始有张有弛地讲故事了。
不愧是磨砺了十年,被昆汀自己称为“个人史上最强作”的剧本(那么算来正好始于《危险关系》完成后不久),所有被打上昆汀标签的冷笑话(亮点永远出现在你认为最没可能的地方)、不按常理出牌、搞脑筋的小聪明、赤裸裸的桥段借用统统都在,却又都节奏完美地统一在了这个“史上最强”剧本的周围。换句话说,昆汀不再跟你玩下半身指挥上半身,单单依靠血肉横飞的爽快感就把整部电影混完的小把戏了!
从某种感觉而言,这种板起脸闷头high的范儿有点像科恩兄弟,尤其是后者中期一段时间的黑色幽默冒险剧。比如《黑帮龙虎斗》(Miller´s Crossing),比如《绿帽离奇勒索案》(The ManWho Wasn´t There)。尤其布拉德·皮特带着一群无耻混蛋野战排没心没肺往人脸上刻纳粹标记的时候,那种夸张的大特写和犯贱的白痴笑容,着实让人想起《逃狱三王》(O Brother, WhereArt Thou?)里乔治·克鲁尼领着一众兄弟,撒欢儿奔跑在密西西比麦田里的那股劲儿。正所谓前一分钟意气风发,后一分钟就有人毙命。又好像旅行途中的每一天,谁也猜不准会遇到些什么人,遇到些什么稀奇古怪的事。
我又把这事儿给说正经了,这大概不是昆汀想看到的。所以更靠谱的比较,应该是由意大利人塞尔吉奥·莱昂内(Sergio Leone)发扬光大的“空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那种你即便刚坐进影院便已知道结局、好人历经磨难最终必将战胜敌人还抱得美人归、好人多半油嘴滑舌不务正业,但你依旧会看得热血沸腾忘乎所以的西部片。昆汀也不讳言这一点,片头便是一大段约翰·韦恩(John Wayne)《边城英烈传》(The Alamo)里的口哨背景乐,更不用说,电影的名字差点就用了《纳粹法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Na张艺谋iOccupied France)。
说到这个拼错了单词的片名,又是个典型的昆汀式思维。在接受《午夜场》杂志专访时,昆汀表示这是“昆汀拼法”(Tarantino way of spelling it),而且永远不会解释为何如此。但在IMDB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昆汀在最初的脚本封面上或许就已不小心拼错,等泄露到网络,昆汀就索性将错就错了。
所以,那些死揪着此片到底是反犹还是挺犹不放的人,实在是脑子秀逗了。这片子不适合您。至于对那些Cult片死忠而言,毋庸置疑,这是自《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之后最好的昆汀电影。
(实习编辑:罗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