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谜一样的香港电影催生人——布洛斯基

2009-11-05 11:32:34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

   

作者:喻盈

  谁是班杰明·布洛斯基?这个陌生的名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关于中国电影史的种种论述中,只出现过一百余字的简单介绍,草草不详。在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他的名字上布满厚厚的灰尘,几乎同那群20世纪初来华拍影片、放电影、经营戏院的外国“淘金者”一起,湮没于时间的缝隙—然而,如果说香港电影迄今为止真的有了一百年(这一点电影研究界尚有争论) ,“布洛斯基”却是个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标杆,因为这个纪元的起点,就是布洛斯基1909年在香港投资拍摄的短片《偷烧鸭》。

  《偷烧鸭》是目前有资料记载的香港电影制片业开启之作。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不到两年后的1897年4月,这个奇妙的映画机器就已经传入香港。又过了两年,美商麦顿在某片空地上支起一块白布,开始了第一次的商业性电影放映活动,“看影画戏,一分钱一位”,电影类同于“杂耍”的一种,纳入港人的消闲生活。然后在1907年,第一间专门的电影院在香港开张营业,从美、法、英、日流入的黑白默片都还只是一两分钟的小打小闹,但也逐渐培养起了一批忠实的影迷—可是,真正在香港本地制作、有港人参与的电影依旧是空白,直到布洛斯基来到香港。

  有人说他是个意大利人,有人说他来自美国,连他名字的拼写方式都流传过几个版本:Bradsky、Polaski亦或是Brodsky。这个漂洋过海、短暂停留的异乡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追索他真实身份的线索,惟一确定的是,他在1909年成立的“亚细亚影剧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摄制机构之一。

  转机出现在1995年6月,台湾《中国时报》“环宇版”刊登了一篇资深影剧记者张靓蓓撰写的文章,题为《俄罗斯摄影机里的亚细亚》。这篇文章极细致地勾勒出了布洛斯基传奇的一生,故事的跌宕起伏、不可思议,堪比好莱坞最富戏剧性的史诗大片,也继而引发了往后十数年间台湾、香港、大陆、日本、澳洲等地学者的一连串探索。

  难以置信的“美国梦”

  张靓蓓文章的主要资料来源,是由英文翻译的布洛斯基“自传”。这个自称为Benjamin Brodsky的人,1875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俄国犹太农民家庭。布洛斯基的父亲是犹太长老,母亲在他14岁时去世,将他和11个兄弟姊妹遗留世上。他被父亲送去铁匠铺当学徒,因为受不了师傅的折磨而逃跑,自此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流浪生涯。

  布洛斯基先是混入吉普赛的流民营队,几番波折抵达敖德萨(Odessa)海港,他跳上一艘英国货轮,藏身于储煤箱中,后来便成了船上的一名水手。船到英国后,他又在总轮机长的帮助下,乘另一艘货轮辗转前往美国。

  然后,像所有的“美国梦”故事一样,布洛斯基成功地发迹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先是在一个马戏团里找到了苦力的工作,通过勤奋和节俭,渐渐积累了一笔小小的存款。这时候马戏团突然遭遇挫折,面临被解散的危机,布洛斯基慷慨解囊、挺身相助,终于取得马戏团一半的拥有权,并且入籍美国成为公民。拥有了事业与财富的布洛斯基,专门聘请教授来教自己英语,努力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攀爬。同时,他不忘回报自己曾经的“贵人”轮机长,送给他一大笔钱创业。

  错就错在“衣锦还乡”。布洛斯基重返敖德萨,省亲途中遭遇俄军的洗劫丧失所有财产,一切归零。再回到美国时,他获得一名音乐剧制作人的赏识,两人合伙成立了一家剧院。他们制作的多部音乐剧在全美巡回演出,声誉日隆,布洛斯基的钱包又鼓了。

  布洛斯基似乎仍然钟情于马戏团的事业。他用卖出戏院的钱买下了一个加拿大的马戏团,想把它带到中国,那是他梦里的另一片淘金乐土。可是路途的开销远远超乎了预料,当他们抵达又恰逢雨季,马戏团生意非常冷清,最后竟然到了不得不转手易主以支付团员工资的境地。又是那个轮机长,第二次扮演了布洛斯基生命中的贵人—他去世了,遗产中的一笔钱指明留给布洛斯基。

  此后的几年里布洛斯基穿梭于美国、中国、俄国之间倒卖大米、牛肉、生丝,这个习惯了动荡漂流、不安现状的犹太人,命里的劫数远远还没到头。1906年他千里迢迢将一船生丝贩运到旧金山,刚在码头上卸好货,隔天就遇上了那场山崩地裂的7.8级大地震,眼见到手的钱财顷刻间再次化为乌有。幸亏妻子身上带着首饰,夫妇俩不至弹尽粮绝。

  他趁着人们涌到旧金山观看灾后情景,沿街开了个小咖啡店提供歇脚,几年后便扩张为连锁经营。他重操旧业,投资五分钱戏院(nickelodeon),触角由旧金山向波特兰、西雅图延伸。此时美国电影发行业的竞争已日渐激烈,布洛斯基图谋发展的思绪再次飞到了遥远的东方,终于他带着从纽约购置的一堆影片和放映设备开始了第二度的中国冒险。

  果然,布洛斯基时来运转,他遇上了一位“中国政府的顾问”,准许他独占二十五年电影的总经销权,进而在中国主要城市开设了八十二家戏院。在离开中国之前他转让了自己的国际公司,带着赚取的三百万美金,登上开往美国的轮船,从此再没有回头。

  港片的洋祖师

  看到这里,你大概要问:天啊,一切都是真的吗?我想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年代太久远,所有可能提供旁证的当事人都已作古,谁又能打保票说这份布洛斯基的“自传”不会是一个电影迷为自己一生编写的精彩剧本?

  留学美国学电影的导演程树仁,在1927年载于《中华影业年鉴》的《中国影业史》中就曾有记录:“前清宣统元年(西历1909年) ,美人布拉士其在上海组织亚细亚影片公司摄制《西太后》、《不幸儿》,在香港摄制《瓦盆伸冤》、《偷烧鸭》。”

  以上程树仁提及的四部“亚细亚出品”,现在都没办法看到了,惟有《偷烧鸭》留下了香港早期电影导演关文清的口头见证。据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一卷记载,关文清对他讲述过《偷烧鸭》的内容,该片“叙述一个又黑又瘦的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一个肥胖的卖烧鸭商贩(由黄仲文饰演)的烧鸭,那小偷正在偷的时候(在偷烧鸭时有些诙谐动作),被一个警察(由黎北海饰演)捉住”。

[NextPage]

  《偷烧鸭》完全是对当时流行的美国谐剧的模仿。比如瘦小偷和胖商人的形体对比,小偷的诙谐动作,警察抓小偷等,无一不是美国喜剧片中的元素。香港影史研究专家周承人、李以庄在《早期香港电影史》中写道:“这显然是布氏的创意,因为参与导演和演出工作的三个香港人都是首次接触电影拍摄活动,又都是受雇于布氏,不太可能主动提出设想。从影片类型来看,属于美国警匪片类型,亦可以说是香港警匪片的雏形或鼻祖。”

  《瓦盆伸冤》来自于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乌盆记》,讲一个被窑主害死的布商,鬼魂附着在一个瓦盆上,这个瓦盆说服了买下它的老者帮自己伸冤。程树仁在《中国影业史》里提到《瓦盆伸冤》的导演是梁少坡。这很可能是电影在香港开始本土化的最初尝试。可惜它连一点见证文字都没有遗存,空留了一个片名。

  后来黎北海、黎民伟、严珊珊合作的《庄子试妻》,同样与布洛斯基密切相关。1913年布洛斯基和摄影师万维沙在香港九龙弥敦道成立华美公司,摄制新闻片,黎民伟正在办着清平乐剧社,“希冀在继续粉墨登场中,氍毹漫舞下,播下争取自由解放的种子予观众”。于是他通过朋友罗永祥介绍,结识了布洛斯基、万维沙,双方商议决定将《庄子试妻》搬上银幕,华美公司负责资金、设备、摄影、洗印,拥有版权,黎民伟则以黎氏家族亲属为班底组织“人我镜剧社”,担任演员、编剧、服装、布景、道具等,华美公司一次性支付剧社几百元港币做酬劳。

  1917年布洛斯基把《偷烧鸭》和《庄子试妻》都带回了美国,在好莱坞放映,这也是在香港本土制作的电影第一次登上海外银幕。

  未完结的寻找

  还有两段插曲。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电影资料馆透过台湾电影制片厂前任董事长王保民先生和他的儿子王熙宁居间协助,从布洛斯基后人手上购得一批资料,包括了一部名叫《经过中国》(A Trip to China)的纪录片。这段长达107分钟的珍贵影像里,留存了清末民初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香港等地的街景、名胜、百姓生活,以及丧葬、迎亲、节日等民俗景观。北京部分竟然还拍摄了北洋军队的操练场面。

  2007年,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的老师谢嘉锟与廖金凤,分别担当导演与制片,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布洛斯基(Searching for Brodsky)》。他们辗转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沿着传说中布洛斯基的行踪脚步,期望发掘出这个神秘人物的更多故事。然而“寻找”的结果并没能超越已有的文字记录,惟一见过布洛斯基后人家属的王熙宁还正委托私家侦探,进一步确认他们的下落行踪。谢嘉锟和廖金凤只能在好莱坞的电杆上贴一张印着布洛斯基照片的寻人启事,把这个未解开的谜定格在手中的摄像机里。(本文写作参考了周承人、李以庄的《早期香港电影史》)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