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松落
抢在第二时间(香港才是第一时间)去看《色,戒》,是想知道,在已经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了解了一个电影的方方面面后,还能不能看出点新鲜的东西,尤其是在频频看到有人认为该片太长、催人昏昏入睡的情况下。
《色,戒》不具备催眠的特质,除非你会被精彩的惊悚片催眠的话。《色,戒》是以惊悚片的方式,对女性心理精妙的分析。李安所完成的不是对张爱玲原著的补白工作,而是对张爱玲设置的谜题的回答,那就是“王佳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李安相信了张爱玲给出的解题条件之一,那就是王佳芝迷恋演戏的感觉。国家抛弃了她,父亲抛弃了她,家和国全都不可靠,最后连伙伴也在暗地里当她是异物,第一次刺杀,因为易先生的离开宣告失败,她捧着电话筒,连话都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周全,她为她的失贞不值,而周围的人却还在惦记着他们行动的成败,在那一刹那,她的被抛弃成为彻底的和无可挽回的。在她被弃的、黯败的、动荡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外,只有演戏的刹那给她尊荣和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片中有一幕,别人都离开了舞台,只有她恋恋地站在台上,他们在舞台下喊她上岸:“上来呀,上来呀”。喊不上来了。她第一次肯接受色诱的任务,多少是因为不知轻重和一时冲动,隔了三年后,在蓬头垢面的状况下再度选择出场,却是经过算计的,恐怕和白流苏第二次屈尊去香港找范柳原的心理状态差不多,戏里没有势利的舅妈,却有光辉与荣耀,有跌宕的情节,和她自己的生活里绝对接触不到的男人,甚至有去英国的机会,附带还要到了公寓,最差最差,也能扮几个月的少奶奶,让家境比自己优裕的女同学扮女佣把自己伺候着。她第一次冲动的上台后没真正入戏,第二次经过权衡和算计后的上台反倒入了戏,所以她第一次抽烟是借个姿势是体验生活,还需要女同学的提醒和鼓励,第二次女同学再见到她抽烟,却要讶异于她的自然而然。入戏到角色附身的过程之外,家和国只是个上台的由头,即便换个由头,她也一样肯入戏和倾情出演。
她完全把自己的生活戏剧化,才在两个男人怀里打过转,她就颓废而美丽地认为自己是“妓女”,不但是身体上的妓女,更做了人生的妓女,但不幸的是,小妓女遇到了人生的老娼妓——易先生就认为自己是老娼妓。他们全体都不是他的对手,他的手下早把他们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他也把她的底牌摸得一清二楚——甚至连牌都是他给的,她认为“我赢过你”,他却根本不要这个情场上的输赢,人生的老娼妓要的只是在战场上更好地活下去,她人戏不分,倩女离魂,怨不得人家人戏两清,随时脑筋急转弯,抽身就走人。给完全不肯入瓮的人设局,等于给自己设了局,给掌握吐饵技巧的人下饵,最后还不是给自己下饵。最后他否认和她有任何一丝干系,现实中的丁默邨是这么做的,他否认郑苹如那里的东西是他的,电影里的易先生也是这么做的,他忙不迭地否认那只钻戒是自己的,“这不是我的”。他否认的不是这可耻的感情,而是他竟然差点上了当。《色,戒》和《卧虎藏龙》一样,是个世界由谁掌握的故事,《色,戒》讲的是少侠遇到了老江湖,年轻人遇到了中年人,有情人遇到了无情人,小红帽遇到了黑童话。
所以李安选择了张爱玲的《色,戒》而不是高阳的《红粉金戈》,同样的故事,在张爱玲这里有心理内容,在高阳那里却没有,在张爱玲是人性分析,在高阳那里不过成为一段津津乐道的传奇。尽管《色,戒》还并不是张爱玲最好的作品。
李安和编剧王蕙玲熟练地调度着一切,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寻找解题的蛛丝马迹,甚至从她的散文里寻找到了封锁后的那一段用在了电影里(“看病是可以的,烧饭是不可以的”),有一个场面,完全是张爱玲式的,易先生在烧秘密文件,火光映照到墙壁上的孙中山像上,一跳一跳,倒像是那张像着了火,张爱玲最擅长的就是这类隐喻。还有,放走了易先生的王佳芝,坐在人力车上(我甚至都能想到那扮演喜眉笑眼的年轻车夫的龙套如何为了电影努力地学习过拉人力车的种种,并努力地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里抢一点戏,所以他热情得过了头)那种大事已了的冷静和放松和对人力车上的风车注意,也是张爱玲式的——张爱玲在散文里写过,她爸爸打她的那个刹那,眼前的一切突然清晰了起来。别处也都看得出李安的精心,梁朝伟的性格表现得十分精到,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那类人生老娼妓,谙熟诗书画、奇淫巧技、习惯于早餐的油条小菜、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支出一张牌桌来,永远警觉地斜着一点身子走路,要进门的时候,快速地闪进去。汤唯则有一种闷闷的、钝钝的、上海式的秀气,从一开始的那种青涩,到身体被启发以后的混浊和温润,脸也变脏了,一步步递进,准确得惊人。
李安补充得最多的,是两个人的关系走向。作为中国传统老娼妓的易先生,最得意的就是这种男女关系吧,他完全是以鉴赏的姿态进入这种关系。她美丽聪慧,还有个女弟子的身份,在床上,她也是他的女弟子,他手把手地调教她,给她启蒙,让她为己所用,她所懂得的,不外是他教她的那些。她是情妇、知音、红颜知己,最难得的是,她居然还这么体谅沉静。她还有一重功用,是担当他的心理医生,在他作为特务头子精神过度紧张的时候,还肯倾听他的胡言乱语。她对男女的了解这样少,给她点甜头,她就乖乖的,给她点任务,她就像孩子一样喜掂掂的,格外有被重视的快感,她最后的慈悲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紧要关头,她说的是“走吧”,仿佛他是她的,由她作主,她有放生的、派遣的资格,那一刹那,她是慈悲的、宽大的、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愿意谅解的,但他不可能原谅她,他根本不是她的。她终于成了他的鬼之后,他也愿意到当初那张热闹过的双人床上去坐一坐,有人认为,那显示了他是爱她的,显示了李安比张爱玲慈悲之处,然而我想,那不过是他一刹那的感伤,感伤里掺杂着得意,一个美丽佳人,居然这样为他犯糊涂,为他丧命,他们的关系才算圆满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圆满,不外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娼妓们,享受的就是这样血腥的、浅尝辄止的感伤。易先生在床上的片刻停留,和胡兰成多年后写出那两本得意洋洋的书,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更喜欢鉴赏而不是投入,包括鉴赏和把玩自己的感伤,因为感伤是最后的完成,是传奇必须要有的余韵。
这都不算惊人的,最惊人的是最后一幕那个南郊废矿的黑水潭,镜头吊上去,他们五花大绑地跪在黑漆漆的深渊前,深渊里是一个黑不见底的水潭,这让《色,戒》成为一个惊悚片乃至恐怖片。那个黑水潭在预示他们的下场么?不,或许是指向人性中黑暗的、最无理性、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来历、什么时候就会发挥作用的那个黑水潭,那个不可测的深渊。李安分析了很久,依旧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答案,只有把一切交给这个令我万分震惊的黑水潭。《色,戒》那种肮脏的、阴郁的、惨淡的气氛,在这里获得了圆满。
电影《色,戒》也帮我解开了一个很久以来的疑问(请注意,我借用的是《女文工团员的最后下落》里的句子),那就是张爱玲为什么突然枯萎了,不论是在文字的产量上,还是在文字的气质上,为什么她突然那样枯寒萧瑟?因为电影《色,戒》,我知道了。以前的张爱玲,似乎知道人生的真相,其实她不知道,她是装作知道,她还是个年轻人,她只有知道的潜质,她的知道是预设的,是戏剧化的,所以她的小说不论再冷峭绝望,骨子里还是热爱,文字那样丰润饱满,胡兰成以后、大时代之后,她才真正知道了人生的真相,所以,《秧歌》和《赤地之恋》都可以当作恐怖小说来读,废墟、失踪、屠宰、黄河边荒凉单调的广播女声、枣林里的人皮,她被她看到的和了解到的人生真相吓坏了,她只有像个证人保护计划里的证人一样,躲到远远的、荒凉的地方去,尽力不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即便说出来了,也没人信,她被毁了,她再也丰润不起来了,她从此只剩下了“才”,再也没有了“华”,《色,戒》也是一样,《色,戒》有才无华,《色,戒》里有一个潜在的黑水潭。而之前的张爱玲,到底还是一个红粉,貌似颓废美丽,绝望地说着冷笑话,但还是红粉,心里若有所盼,黑夜的月亮在她看来,也犹如亮晶晶的凤凰胸脯,而后来的张爱玲,是一个黑水潭。
(编辑: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