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个过滤了、扩大了的中国缩影

2007-10-22 20:36:52来源:凯迪    作者:

   

作者:辛生义

 

        对于国产的电影,平素里并无太多的牵挂。事出偶然,与《大鸿米店》邂逅,并且立即被一种巨大的沉重感所攫住。因而,才有了今天的一吐为快。这也是一种自我释放的出口吗?

 

        随《米》片的隆重上映(屡经反复的禁映与开禁也格外的烘托了这种隆重的氛围)读者对该故事梗概也应该是耳熟能详了吧。一家米店、一户人家、一个人的升迁沉浮,在中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它反映的主题或许也被人咀嚼了一万遍(我也浮夸一回)。那它又是凭借何种力量攫住了我,或许还有更多的人呢?笔者井见,其中的奥秘,恐怕在于一种平日里人们照镜自览的心理。我们都知道自己长的是什么样子,甚至,雀斑、黑痣的分布也同样的了然于心。但我们还是照,天天照,时时照。为什么?敷衍的说,就是一种习惯。

 

        那在《大鸿米店》的镜像中,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很遗憾,镜中没有海伦的美伦美幻,没有西施的倾国倾城,更没有宋玉的增减皆不适宜,呈现的只是一幅鬼魅血腥的画面:青面獠牙、鬼哭狼嚎… …。当所有恐怖的景象都被激活时,人们不仅惊呼:“这是我吗?”尤其是影片映毕时的那一行字幕:… …。我仿佛被人从悬崖上推下去,一种纯粹的“失重感”把我淹没了。

 

        人,靠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呼吸呢?吃饭吗?为什么守着白花花大米的人家,人亡家破;权势吗?为什么昔日显赫的“六爷”尸骨无存?金钱?镶了满口金牙的五龙,他生命的继续,我不知道是上苍对他的垂青还是惩罚?就此止步吧,继续下去,就不可避免的滑向“人生存意义”的恢弘话题。在今天,有谁还能(敢)涉足对它的求索呢?屈原已经投江了,难道你还要步其后尘?

 

        然而,我们还是要行走下去,呼吸下去。即使不再奢谈“生命意义”的宏大话题,身边的一些琐屑之事还是要尽量弄清晰一点的。从影片的描述中,“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二小姐与五龙的夫妻之间,大小姐与二小姐的姐妹之间,老太爷与五龙的翁婿之间,五龙与“六爷”的“辖属”之间,被一种奇畸而巨大的力量拉直了。它们变的不再有一点点的差别,本该蕴含其中的爱情、亲情、友情被无情的阉割了!男人、女人、亲人、仇人之间的差异也遁藏的了无踪迹,而简化成唯一的“人——人”关系,“我”之外的其他人都是我的工具。但问题是,“我”拿这些工具干什么呢?(止步!不然又要误入歧途!)

 

        如果上面所列的种种“情”,由于过度形而上的形态而有虚飘之虞,那么,“性”呢?生命中最为朴实,也最具表现力的部分,在影片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如果说,我们津津乐道的爱情、亲情、友情完完全全的被删除了,“性”的主题,在一片荒芜中是否因该担负起一种独特的使命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呢?(不管作者本意如何,“性”的诱惑与号召则的确支撑了《米》片的上座率和潜在的上座率)

 

    我又失望了。我在《米》片中根本就没发现“性”的存在!二小姐和五龙在米仓中的翻滚是“性”吗?大小姐在五龙的胁迫下的嘶嚎是“性”吗?太多的“性外因素”的介入,使我迷失在“伪性”的密林中。我不敢肯定,米仓中的那对男女在翻滚之后,所获得的是一种性高潮的满足,还是阴谋得逞后的惬意?这种翻滚,对于五龙,是摆脱自身卑贱命运的一个环节;对于二小姐,则是日常生活结构的一次自然延续。至于五龙和大小姐,我分明看到了仇人相间的刺刀见红!在这里,“性”已不再被阉割,而是被改造成为一种工具。人人都可利用,人人都被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对于他们,也不再是一种身体上的接触与互娱,而是人们的思想、阴谋、仇恨之间的交锋和战争。

 

     “情”消失了。“性”异化了。从《米》片中,我读到的是“爱”缺席。闭上眼睛,努力将那光怪陆离的画面摈斥以后,一种纯粹的黑暗让我感到恐怖的真实——那碳黑的夜,无边无际的吞噬着一切。但悲剧还未完结。最不能让人消受的是吴龙的那一句:“我曾经比他还贱!”这是一种由强变弱之后的炫耀还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苍凉有所感发时的悲鸣?就吴龙本身而言这标识着一种身份地位的沧海桑田式的朝夕变幻而明眼人却很容易“发现”吴龙十足是那个社会、那种文化的产物。吴龙的背后是一台硕大的制造吴龙的机器和一套制造吴龙的工艺流程。于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回:被五龙睬住脚的那个年青后生,日后是否当比吴龙更“狠”呢?

 

       这是中国吗?或者,影片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吗?正如本文那磕磕绊绊的题目所示,这是一个经过滤后,又扩大了的中国,是一个中国的结晶或缩影,是运用印象画派的技法得到的中国之大印象。文字的表述:苦楚、无常、荒谬和残酷。

 

       但中国又的的确确是“儒释道”的三位一体。我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盈盈天伦呢?我们的雏菊、松竹梅兰,还有嶙峋怪石呢?我们静心虚空超凡入化的禅宗呢?

 

       人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这种文化的产物。具体到每一个人,我们都无一例外的是此文化所哺育的婴儿。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她就忍心眼望这种深深的苦楚、残酷的荒谬而束手呢?俄底浦斯王能见到人间的愚蠢、苦难、残忍和不义是因为失去了双眼,难道屈原的投江也是为了“寻找黑暗中的光明”?事实上,顾城已经这样做了。

 

      《米》片给人的观感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根本性格。以一爿小店来折映整体不算,设置在影片最后的那行字幕更是点破了天机。然而,“民族性”之类的恢弘手笔又岂非我辈所能企及?它太宏大,也太沉重了。还是让我们回到“个人”,尝试体触剧中人的生存状态,剧中的“他们”和现实中的“我们”相距又有多远呢?如果我的文题还算恰当,那么,用于过滤的“滤孔”有多大?用于放大的透镜焦距有多长?

 

       行文的过程,一个问题始终在萦萦盘绕。在文章的末尾,不妨将其袒露出来——一个人的生存究竟靠什么?

 

       我当然没有答案。

 

(编辑:田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