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艺非凡 ID:efifan
一块磨砂玻璃的后方,一个小女孩透过透明缝隙,好奇地张望外面的世界。眼睛、嘴巴、神情……无一不透出对这个世界的渴望。
正是这块磨砂玻璃,让女孩和世界之间产生了疏离。一个奇妙的瞬间,仿佛隐喻了每一个个体在现代城市里的处境。
很多人都想不到,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个未曾接受专业训练的菲佣。
2015年,在世界上奖金最高的摄影大赛,哈姆丹国际摄影赛上,她用这幅扫街作品击败了另外60000位摄影师,拿下第一名。
评审之一Adamopolulos直言,从无数相片中,一眼就挑出这张作品,因为相片的情感非常触目:“甚至是女孩手指摆放的角度和方向,都流露着满美感,这需要有相当的天份和经验,才能预知女孩的动作并拍出。”
星期天去过香港的人,都能看到一个特别的景观。香港有将近30万的菲佣,她们平时的劳动非常辛苦。
到了星期天, 她们就出来,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上网、打扑克,中午到麦当劳吃饭。这个宝贵的周末、成了她们唯一放松的机会。
和其他菲佣不同的是,这个名叫Xyza Cruz Bacani的姑娘,周末都是孤身一人,背着相机,走遍香港的大街小巷,与无数人擦肩而过,用镜头记录这个城市的寸寸流光。
在她的镜头下,有明明面对面而坐,却只顾着玩儿手机的情侣。两人各自怀揣心事,任手指在键盘上驰骋…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每个人都显得那么孤立。陪伴自己时间最多的,是自己的影子…
还有打扮妖冶露骨的女子,不停地在街边张望,故意和过路人发生目光交触。她们的肉体敞开,心灵却深深闭合。不得不曲意逢迎…
公车上一个破碎的眼神,叫人猜不透里面装着什么。或许是无意识的一瞥,或许是想在这个大城市里,寻找一瞬间的慰藉…
Xyza Cruz Bacani扫街拍出的照片,多半带着这种疏离的气质。黑白色调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无论他们在干什么,是否在一个画幅之中。
这种气质只属于Bacani,她把它放进城市的白天黑夜,平淡的日常生活,那是她感受到的城市体温。
她喜欢拍摄那些寂寞的人。因为他们萧瑟的身影与身为菲佣的自己,从这座大城市领会到的东西,是那样的相似。
Xyza Cruz Bacani是一个二代菲佣,母亲8岁就来到香港做佣人。17岁那年,为了弟弟妹妹的学费,Bacani也来到了香港。
她出生的新比斯开省,一个盛产柑橘类水果的省份,向香港输送大量的雇佣人员。许多当地人,宁愿将自家田地房屋卖掉,支付中介费用,也要到海外谋生。
放弃学业,她并不觉得可惜。家乡是个贫穷落后的小镇,满足不了年轻的心。虽然离家时难过不舍,但一踏上香港地面,令人惊奇的现代化之美扑面而来,乡愁立马无暇顾及了。
Bacani说香港是个神奇的地方,而且能给她安全的生活。“我可以自如地走来走去,不用担心有人袭击我,但在家时,白天也不太敢一个人出去。”
但生活得越久,她越是能够肯定:这座城市并不认可她们,无论生活多久,她们都是异乡人罢了。
她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以菲佣身份生活在香港,毫无自由、平等可言。“但摄影不一样,按下快门的声音都一样,拍照的人们说着同一种语言,这个时候,她和那些本土人,是平等的。”
其实,画画才是Bacani的初恋,她喜欢把色彩、线条,搭配在一起的过程。因为穷,她儿时没能学画。
上学后,她觉得拍照更适合自己。同样是构建画面的过程。它很快,只要摁下快门,瞬间就定格成永久。然而一架相机对她太过奢侈。妈妈也说,那是有钱人玩儿的东西。
来香港最开始那五年,她住在雇主的豪宅里,每周头六天,都要在清晨起床、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带孩子…周末,就和其他菲佣一样去中环,消磨一个宝贵但又无聊的午后,把挣到钱寄给故乡的弟弟妹妹。
直到她从74岁的雇主那儿借钱,买下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机,生活从此发生了改变。
每个周末是她最开心的时光,哪怕前六天再苦再累,她还是会背着相机穿梭在城市里,走到腿脚发酸也不肯停下来…不停地摁下快门。那仿佛是她心灵颤抖的声音…
在她的镜头下,城市偶尔会发出梦想的光亮,但光亮中是人们彷徨的身影…
父亲在人群中亲吻孩子,孩子眼里流露出的纯真,不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是否有地方可以安放…
夜幕下,城市浮嚣撼天,工作了一天的司机,已经疲惫不堪,最终在座位上睡去…
地铁上的人,彼此之间没有交流,神情显得格外木讷…
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早已经没有了体面可讲,大家萍水相逢,为生活瘫成一副模样…
整整一晚上没有生意,算命老先生只好在昏黄的灯光下看起书来…
空荡荡的大厅里,一个匆忙而孤独的身影不知是去赴一场约会,还是加班到这时才回家…
已经是深夜了,但建筑工人们还在作业,以城市的巨大楼壁为背景,如同踩在救生船上…
在这些照片里,看不到太多璀璨、热烈,而是疲惫、孤独和落寞。但这就是我们的故事…
作为异乡人,Bacani喜欢拍摄这样的照片。她尤其留意反光镜和玻璃,镜中世界朦朦胧胧,就如她和香港的关系一样,伸手可见,却触不可及。
她的伯乐Rick Rocamora,在脸书上发现这些作品时,以为她是在港菲律宾富人家庭的小孩,拍摄只是打发无聊时光的产物。得知Bacani真实身份后,他惊讶得不行:“天呐,她简直是现代版的Vivian Maier。”
(薇薇安·迈尔,终身职业是保姆,一生拍摄10万张照片,死后才被人发现)
Vivian Maier被视作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之一,终身以保姆为主业,
作品与才华在死后才被发现。
但Bacani无意以现代版Vivian自居,她希望以鲜明的风格为人所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我的作品”。
不久后,Bacani的这些作品,便被伯乐Rick Rocamora介绍,刊登在《纽约时报》上。文章还刊发了一大段文字来叙述香港菲佣的生存处境。
这种处境,Bacani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群人中间,她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亲历者。虽然她的雇主十分善良,甚至最初帮她学习摄影,但她知道,很多菲佣都受过虐待。
Bacani曾深入白求恩女性之家(安置被虐待移民女性的批护所),记录了被虐待的移民女佣生活。在香港,有成千上万的移民女佣,她们生活在公众视野之外,犹如“隐身人”在他人家中工作。
上面照片中 Kuryati ,是个来自印尼的移民工人,因被控盗窃正在等候庭审。
这张照片里的Shirley ,背部、手臂被烫致三度烧伤,由于雇主拒绝支付病假工资,并且终止了她的合同。Shirley搬进了庇护所,失业6个月,四处寻求法律援助。
在目光与镜头交触的刹那,她的眼神显得如此凌厉,同时满含屈辱…
白求恩之家的宿舍中,有6张双层床。庇护所提供临时住所与食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她们的生存处境…
这组纪实照片,揭开了残酷的现实,反映了菲佣悲惨的生活,广泛流传,引起了极大反响。
Bacani因此荣获马格南人权基金,此前,这个奖项,仅4名中国摄影师获得过。
一方面是平平无奇的菲佣,一方面拍出如此出色的作品,这样身份的落差,自然让Bacani成为媒体的宠儿,连CNN 也对她进行采访。
当她用那张小女孩的照片,一举摘下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第一名之后,她在展览上踮起脚尖,挂起了一张张作品,身后是一声高过一声的赞赏。
每个看过作品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从未有过专业训练的小姑娘,居然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能力。
在我看来,这些充满疏离感的街拍不仅反映了Bacani的个体体验,也恰好击中了现代人的心灵。
从某种程度而言,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减少,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加重。
人们奔忙于生计,内心深处却缺乏深刻的慰藉,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像漂流在大城市里的浮萍。
你属于某个城市也好,不属于某个城市也罢,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照片里的芸芸众生,正如加缪那篇著名小说的名字:《局外人》
这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难以逃脱的孤独感。因为Bacani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颇为深刻的体验,才将这种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Bacani再也不是那个,一周只休息一天的菲佣了,她已经辞了工作,回到菲律宾成为专业摄影记者,用自己的镜头为底层人民说话。
她说,以后的日子里,她会用自己的相机,捕捉更多的可能,去更多的国家,拍摄不一样的人,让作品的主题得到延伸。
如果你在城市的某个夜晚,独自一人身怀孤独的梦想,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有人冲你举起相机,那么不用害怕…
那也许是Bacani在捕捉,城市里那些无根的心灵。
(编辑: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