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香港不安宁,你没法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在Instagram还可以访问的时候,一些在香港的朋友开始集体转换话题:长得都一样的小猫没了,长得都一样的自拍也没了,就连我最喜欢的食物照片账号supercharz也变成了通篇的黑白照片。
这个账号的主人叫莫秀明(Charmaine Mok),是个在加拿大出生的香港姑娘,也是我的大学同学。为了搞清一个整天拍吃吃喝喝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把镜头转向充斥着街头对抗的黑白照片,我和她进行了那种以 “你好我是XXX,虽然我不确定你是否还记得我但我们真的是大学同学”为开场白的对话。幸运的是,她很耐心也很认真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们聊到了从拍摄食物到记录社会议题的转变,以及她眼中香港人面临的困境和希望。
我们毕业后联系不多,不过通过Facebook我了解到你在《Time Out》杂志做过一段饮食编辑,通过Instagram知道你喜欢发食物的照片。作为摄影师,这是你第一次拍摄“社会议题”吗?
莫秀明:其实从2003年起,我就开始关注香港的各种社会议题;不过的确是到了2006年,我才开始用摄影记录这些议题。随着Twitter和Instagram这些社交平台的崛起,我看待社会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相比传统摄影平台,社交媒体的确更有力量,效率也更高。
你说的没错,我的确很喜欢发食物照片,因为食物是我日常生活的热情所在。不过对我来说,能捕捉到香港生活的多个方面也同样重要,尤其当很多东西在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比如街头市场,比如传统的夫妻小店,比如现在已拆除的 中环天星码头。[NextPage]
你觉得自己有义务去记录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吗?
是的,我觉得我有。无论是香港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需要知道最近在香港发生了什么。现在的问题是,香港媒体上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少,对社会事件的解读也只剩下单一角度,这很难不让人担心。另外,香港的一切给人感觉都是转瞬即逝,所以我随时都有记录它的使命感。我希望在自己老了之后,能告诉自己的后代:我见证了历史。[NextPage]
你出生在加拿大,大约几岁的时候回到香港?
九岁之前我都在加拿大生活,是1995年回的香港,当时距离政权交接还有两年。
香港人,或者说香港以外的人一直认为,香港人在“身份认同”上很迷茫。虽然我知道“身份认同”这种词跟“民主”一样宽泛,但你觉得最近发生的事情是否帮助你更认清了“我是谁”这个问题?还是说越来越迷糊了?
关于香港人对身份的疑问,不仅仅存在于流行文化中,也是学术层面的,不过咱们就别聊 “学术层面”了。没错,在过去几年里,尤其在政权交接后的几年里,关于“怎样才算个香港人”的讨论一直都未停歇,而且有太多人在利用香港和大陆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制造仇恨;但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开始对“香港人”的概念愈加清晰起来。[NextPage]
很多香港的年轻人觉得:现在生活越来越不好过,房价和教育成本都越来越高,导致很多人都不敢结婚生子,因为住不起也养不起。你觉得在最近发生的事情里,经济因素占了多大比重?
你说的没错,都是一步步积累出来的,因此很可能由于某件事就一触即发。当人们觉得商界的利益高于普通公民的权益时,自然就会有所反应。最近的事情,跟这些都有关系。在香港生活的确不易,但我依然为自己是个香港人而感到自豪。[NextPage]
你还会继续拍食物的照片吗?我觉得你拍得还挺让人有胃口的。
当然会的!尽管我这两天拍了不少事件现场的照片,但其实也在照常上班,写餐厅评论什么的,所以感觉有点分裂。Instagram上表现得不太明显,我iPhone里的照片看着就反差特别大:这一张还在精致的餐馆里吃饭,下一张就是街头冲突的场景。比如那张俯瞰金钟道的全景照片,就是在奕居酒店一家叫Cafe Gray的餐厅里吃饭时拍的……所以我的食物照片还会继续的,不过什么时候开始就说不准了,毕竟最近发生的事比展示一盘精美的寿司要更重要些。(文/王戈)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