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生在南极,拍照当天气温达5摄氏度
林伟生,广东著名特种旅游策划者和旅游专家,新途旅行网摄影旅游主编,从2007年开始,先后三次到达南极,两次到达北极,拍摄万余幅极地人文类图片。其中近两百幅图片在各类刊物发表。2011年5月,挪威驻广州总领事馆在红专厂F10铁幕画廊举办了“走进极限”展,展出了林伟生的极地人文摄影作品。
No.1之入选理由
从2007年开始,林伟生先后三次前往南极半岛探险并探访中国南极长城站,两次前往北极探访中国北极黄河站并到达北纬80度,拍摄万余幅极地人文类图片。其中近两百幅图片在各类刊物发表。2011年,林伟生的极地人文摄影作品在红专厂展出。至今,林伟生已十一次穿越罗布泊,数次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墨脱,多次探访西藏阿里和阿尔金山,数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探访沙漠最后的部落,多次进入楼兰、尼雅的西域古国遗址探秘,填写了具有填补国内旅游空白意义的旅游记录,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他还于2009年10月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大型纳米比亚摄影团前往纳米比亚采风。肯尼亚的野生动物王国以及“没有烦恼”的不丹都可以找到林伟生的足迹。
在林伟生看来,更能真实反映极地状况的图片,总需要一些人文色彩。他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面,先后3次到访南极,2次到访北极,拍下大量的极地人文景观。之所以拍下这些图片,是为了让人们更客观真实地了解极地,走近极地。一幅幅唯美的自然风光照让人们看到极地的纯净和天寒地冻,但那不是完整的地极信息。事实上,那里有着不少的人,有人的活动和独特的极地人文环境。林伟生用万余幅照片记录了这一切,并有近两百幅图片在各类刊物发表。今年5月,林伟生的极地摄影展更是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五次到访极地拍摄万余照片
2007、2008、2009三年,林伟生先后五次到达极地,其中3次到访南极,2次到访北极。南极要选择元旦去,因为那正好是南半球的夏天,而北极则要在暑期去,这也是北半球的夏天。五次到访拍下了万余幅照片,其中以人文景观为最大特色。在南极,赤身游泳的人们告诉你,南极没有想象中寒冷,那里的夏天经常在零度以上。人们不仅可以“冬泳”,还可以在热气腾腾的温泉里感受“冰火两重天”。
在南极,人们现代生活的配套设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齐全得多。南极有定期航班,还有可以降落大型飞机的机场。船是南极半岛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有远航的豪华大轮船,有并不能承载太多补给的小型船,还有专门用以着陆的冲锋艇、橡皮艇。这里没有供大轮船靠岸的深水港,因此只能用橡皮艇上岸。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什么样的船,在南极都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在南极半岛,每天30余艘船绕岛巡行,他们从不离开了自己的“规定线路和规定顺序”。这些船可能来自世界各地,但是它们都按照纪律执行,如果其中有一艘遇险,其他船只也会按秩序进行救援。
船只是这样,人类亦然。下了船的游客必定“列队”游览,走规定好了的线路,像雁阵;如果“离队”了,工作人员就会要求你“归队”。长居于南极半岛上的工作人员也要遵守这些约定,不能打扰到南极半岛上其他“居民”(例如企鹅、信天翁)的生活。“不能任意行走,对于我们摄影者来说有很大限制,不过这是对环境的保护。”林伟生说。
“南极人”平均年龄接近退休龄
我们从小学习到一个地理常识,就是南极没有原住民,而南极的“人文”最多的是让人联想到科考站。其实,南极的人文故事远远不止这些。林伟生给记者展示一幅照片:“你看,南极的工作人员年龄都很大。”原来,“南极人”并不仅仅是科考人员,这里有各类工作人员,开船人、导游、商店店员……高龄的工作人员比比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开船的是老太太。其实南极半岛上很多时候风平浪静,到了波澜不惊的地步,于是连老人家也可以在这里工作、做义工。“大风大浪的是海峡,到了岛上是比较宁静的。”林伟生介绍。
在数次南极之旅中,林伟生碰到了不少高龄游客,大多数是来自欧美。七、八十岁的游客很多,还有九十岁以上的,更有坐着轮椅去南极旅游的。而相关数据表明,每年到访南极的游客中,有一半以上是退休出游。想不到吧?原以为极地之旅是年轻人充满挑战的行程,其实却是老年人的休闲胜地。海岸线上布满了补给的工作站,因此不能装载太多补给的小船独自也敢开往南极。英国科考站内的极地旅游纪念品让它看起来颇斯热热闹闹的超市,而中国的长城站内甚至还有室内球场。在海岸边,人们可以看到废弃的“炼油厂”,那是一段历史时期的痕迹:以前有很多人在这里捕杀鲸鱼,炼制鱼油,运回他们的国家,后来国际公约禁止了,这些废弃厂房还留在这里。冰天雪地中,还有一些坟墓,那是在南极半岛上去世的科考人员的坟墓。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