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地方戏曲改革重在本体创作

2013-11-01 14:25:14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韵声

   


青春版《牡丹亭》(资料图)

  戏曲舞台上的一支“云肘” 、一套“马舞” 、一趟“走边” 、一组“起霸” ,直至“急急风” 、“慢长锤” 、“四击头”等戏曲音乐中的锣鼓经,乃是戏曲从业者们千百年来呕心沥血,才创造出的戏曲本体精华——写意性虚拟特点。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新剧,“大制作拼设备”“戏不够景来凑”“投入三千万演出仅三场”等现象不在少数,而戏曲应有的内在本体优势却日渐淡化。

  在信息世界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多门类多形式的舞台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中国戏曲独领风骚的格局受到冲击,戏曲创新往往只注意外表形式上的变化……借鉴吸收其他艺术特长无可厚非,但时下戏曲舞台“三轮车踩上舞台” 、“放一段电影表现天上仙境” 、“真雨真雪直接呈现”等手法却时有出现,甚至“整台戏曲以交响乐取代锣鼓经”也不乏其人,难道传统戏曲中“骑马” 、“推车” 、“抬花轿”还需把真马、真车、真轿子搬上舞台吗?难道没有锣鼓经的音乐能称其为中国戏曲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戏曲舞台上的一支“云肘” 、一套“马舞” 、一趟“走边” 、一组“起霸” ,直至“急急风” 、“慢长锤” 、“四击头”等戏曲音乐中的锣鼓经,乃是戏曲从业者们千百年来呕心沥血,把人类生活实践经过长期的艺术提炼,才创造出的戏曲本体精华——写意性虚拟特点。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新剧,“大制作拼设备”“戏不够景来凑”“投入三千万演出仅三场”等急功近利现象也不在少数,而戏曲应有的内在本体优势却日渐淡化。戏不像戏、曲不像曲,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独到的内在韵律不知何处,老戏迷渐渐远离,新观众难以进门……

  中国戏曲有别于话剧、歌剧、音乐剧等广义的舞台戏剧,中国戏曲回归本体是一个长期困扰戏曲改革的重要问题。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论戏曲改革时提出“移步不换形” ,正是强调了戏曲本体的重要性。 《秋江》中的老艄公手持一根船桨,既能表现大风大浪,又能反映潺潺流水; 《三岔口》满台灯光下的激烈对打,表现的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令人惊叹; 《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用擂鼓舞剑的戏曲形式、配以一段京剧“夜深沉”音乐曲牌,却表现出十万大军背水一战前的微妙心态。戏曲的程式、肢体的表现、独特的韵味、优美的旋律,正是中国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所呈现出来的独到的本体优势,也正是国外艺术家对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拍案叫绝之处。

  著名戏曲导演、戏曲理论家阿甲曾就戏曲的本体属性作出过四点归纳:“戏曲是以唱、做、念、打等表演手段为基础载歌载舞,高度负责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是程式化的舞台艺术;戏曲是运用虚拟手段,虚实结合的舞台艺术;戏曲是以表演直接与观众打交道的舞台艺术。 ”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直观性是中国戏曲之精髓,是戏曲艺术区别于其他舞台艺术,尤其是区别于话剧艺术最根本的要素,也是戏曲艺术诸特点中最为显著的亮点。

  一个事物的兴衰是由其内在运动规律决定的,一个人的荣辱沉浮是由其内因起作用的,万事万物皆有规律,戏曲发展岂能例外?著名戏剧评论家张庚在《戏曲艺术论》中曾谈到:“我们说改革,决不应把传统抛一边另起炉灶,而是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要尊重戏曲的基本形式、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要保存和发扬戏曲传统中的精华,同时又要不断创造出表现新生活内容的新技巧、新程式,使戏曲成为新时代的新艺术。 ”戏曲发展有其内在的运动轨迹,更具有属于中国戏曲本质的“行为规范” 。戏曲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只有一个——观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内容是为观众服务,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戏曲改革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戏曲创新需要发展,戏曲艺术呼唤回归本体,戏曲舞台更需要没有添加防腐剂的属于中国戏曲元素的“绿色食品” 。

  戏曲界有句俗话:“十年磨一戏” ,这充分反映创作高质量戏曲作品的艰难性。一部戏曲新剧目的推出,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国戏曲在发展中回归本体,却是当今戏曲艺术不可或缺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戏曲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坚持和把握戏曲本体元素的昆曲《牡丹亭》 ,既赋予了戏曲艺术新的面貌,又具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中国戏曲独有的传统审美感……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艺术杰作,老年戏迷较为熟悉,文学青年也略知一二。这里暂不过多评论该剧,但一部传统的历史题材戏,从梅兰芳的京剧《游园惊梦》 ,到今天的青春版《牡丹亭》 ,再到厅堂版直至实景园林版《牡丹亭》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的浪漫主义理想,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水袖飞舞间,意蕴六百载。昆曲《牡丹亭》老少咸宜、风靡国内、享誉海外, 2004年至今,三种版本共演出一千多场。让人鼓掌惊叹的不只是其委婉绮丽的舞台艺术风格,更源自这部昆剧坚持戏曲本体元素而焕发出的旺盛不竭的生命力。哪怕戏曲江河日下,哪怕娱乐至上潮起, 《牡丹亭》依然逆流傲立,执著吟唱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这磁石般的吸引力,正是中国戏曲艺术魅力之所在。

  面对多元化艺术的冲击,戏曲发展真可谓道路坎坷、步履艰辛。亦真亦幻、亦虚亦实,成功否?失败焉?经过一千多年不断发展的中国戏曲之所以有今天,也并非一日之功。当今国家推出一系列繁荣文艺舞台的鼓励政策,各地方戏曲领域仍有一大批苦苦求索戏曲发展的人们,中国戏曲要在发展中回归,在回归中发展,得益于这些不断追求“戏曲梦”的人们。

  (编辑:谭啸)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