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屋中怪兽》本是苏格兰北部山村人民制作的一出社区剧,来上海演出的是苏格兰国家剧院的人,仍然是一出社区小戏的样子:没有布景,没有道具(除了四个演员各有一副眼镜),弄两个音箱,在一块小空地上就能演,不需要什么舞台和座位,观众围观就行。在大剧院小剧场里,我们也是四面围着一块空地看的,演出兼顾了四方,并不存在“正面”、“背面”。演出一开始就很喧哗,让我想到江湖卖艺的开演要把人都吸引过来看的样子。说“江湖卖艺”并没有冒犯的意思,这个戏更是让我去想,为什么人家的社区小戏就这么好看,它不是什么给不知道谁看的所谓实验先锋戏剧,它的观众就是街坊邻居男女老少,要大家看得高兴,看着不走,看完记住(这三点我们很多国产戏剧都无法做到,哪怕让我当时笑过的戏,结束时也没有任何东西留在脑子里),它凭编剧和表演吸引人,姿态低而亲切,又完全不低级庸俗(哪怕台词里有不少中文字幕羞于翻译出来的词,它还是显得很正常,中文台词变成“洁本”反而有点好笑)。除了与神沟通的祭典、仪式,江湖卖艺本来就是戏剧的另一个根本。
故事说的是妻子在车祸中丧生、独自带大女儿的父亲生了病,导致行动不便,双目失明,一位社会工作人员将来拜访,女儿认为如果社工发现父亲的病况,会因为他无法照顾好她而将她带走,于是他们在家练习如何接待这位社工——包括为她做一顿饭——以隐瞒他有病的事实。在这过程当中,加入了女孩心仪的男孩,以及父亲在网络游戏中结识并恋爱的女网友分别到访,事情变得愈发有趣而混乱。看,听上去剧情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假装、隐瞒、担心穿帮、同一个屋子里躲来躲去,都是常见又永远好用的设置。
但这个戏比上述简述要有意思得多。首先它是个有很多歌唱以及口技的戏,年轻的那个女演员的歌喉很棒,很多人配的音效运用得幽默有新意。再者,四位演员很经看:穿带图案黑皮衣、脏牛仔裤的“爸爸”看上去就是个曾经爱摩托与重金属的老屌丝,他表演看不见的时候,你就真的觉得他看不见,并为之心酸;年轻男子的角色是个兴趣是服装和时尚的娘炮直男,他扭起来的样子是四个人里最骚的;年轻女孩很漂亮又很生活化;年长的女演员是我觉得最可爱的,虽然上场第一眼(或者很多眼)怎么看都不过是个发胖的阿姨,脸也是普通外国中年妇女,和年轻女孩一样,穿着普普通通的衬衫牛仔裤,但她一人分饰两角(女网友和社工)甚至后来“她们”一度同时在场的演出真棒。我最喜欢的就是女网友来访,以及她与女孩的父亲一起演绎他们如何在那个网游中并肩作战并产生战斗情感的那段了,那段得到了最多的笑声,我也喜欢她对她从前是乐队成员的解释,以及她作为一个暴烈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填社工表格时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噢,对了,我们的“办公室喜剧”和“都市情感剧”里,好像在不怎么俏皮的俏皮话和段子之外,看不到这样立场鲜明的个人意见。
看完这个戏我再次觉得很幸运(能看到好戏)以及很感慨(为什么我们戏剧发展比起人家还有这么大差距)。剧情不复杂,所需场地设备条件简单得我们的街头卖唱者就有,演员的演技——其实也没有甩开我们的演员,我们有很多好演员,而且他们要活泼生动起来一点儿也不比这些外国演员逊色(何况这个戏其实对演技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不像我过去看过的一个以色列的《哈姆雷特》,那真是要求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哈姆雷特扮演者),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多数喜剧停留在《爱情公寓》的水准上呢?(本身喜欢看《爱情公寓》的编剧,你对戏剧创作更有追求一点好吗?)
此外,继看完《安德鲁与多莉尼》之后,我再一次觉得这次“2012爱丁堡前沿剧展”推出的50元公益票价是真正的公益,也是少数我眼见为实的公益。剧场很小,50元的票比起100元的也没远多少,而想想现在的物价、电影票价、别的话剧票价,就更觉得这批戏的票价很值,是真的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些好东西。据说在爱丁堡当地,看个戏的价钱也不会比买杯咖啡贵多少,看戏也可以像喝咖啡那样日常,而在我们这里,我一直觉得看戏够贵的。我去看《安德鲁与多莉尼》这天,看到网上有人贴出自己在话剧中心排队并抢到一堆票的照片,照片里排的队伍很长,据说是明年的六个戏(《禁闭》、《人模狗样》、《低音大提琴》、《奥里安娜》、《浮生记》)半价开票。我觉得话剧中心降低票价、提前预售的做法,以及上海有这么多话剧观众,都是好事。《安德鲁与多莉尼》在上海的演出,50元的票价被黄牛炒到了150元。并且它在杭州的演出起初售票情况不好,经过微博上的口碑相传,后来票全卖完,有人甚至从上海去杭州观看,这些也都是好事。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在街头巷尾看到好看的民间戏剧创作,虽然感觉很遥远,但值得期待。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