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牡丹亭》,人们脑中首先浮现的大概是那温润清丽的昆曲唱腔。然而,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呈现出一台和昆曲截然不同的芭蕾舞剧《牡丹亭》。在这出由中央芭蕾舞团原创的芭蕾舞剧里,杜丽娘被解读为3个人物,并将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蓝衣杜丽娘是《牡丹亭》故事的叙述者;白衣杜丽娘是永远徜徉在中国后花园里的怀春少女;红衣杜丽娘则展现出象征欲望的原始自我。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芭蕾舞剧《牡丹亭》制作人赵汝蘅告诉记者,3个丽娘的出现,是主创人员在对《牡丹亭》原著进行解构重建后,对杜丽娘精神世界的深度阐释。11月14日,作为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要参演项目,芭蕾舞剧《牡丹亭》将亮相上海文化广场。
说起芭蕾舞剧《牡丹亭》的诞生,中间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早在几年前,爱丁堡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米勒与赵汝蘅谈起中西方戏剧艺术时提起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是同年去世的,这两位同时期的剧作家,不约而同地将毕生精力聚焦在“爱情”这个主题上,谁又能说中西方之间的艺术没有共通之处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汝蘅心中立刻闪现出一个火花:昆曲与芭蕾舞,这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古典审美的艺术形式,在常人看来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中国的芭蕾舞团是否能在这两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芭蕾舞剧《牡丹亭》,就这样有了雏形。
该剧从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如何将昆曲的戏剧语言融入到芭蕾的舞蹈语汇中?这是所有人心中最大的疑问。作为这部舞剧的总策划,赵汝蘅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如果谁都因为压力而不去尝试,艺术的‘东西交融’就永远是一句空话。无论结果如何,《牡丹亭》都是一个新尝试的起点。”
该剧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解构与重建的过程。所有主创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跳出戏剧的框框。舞剧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借助音乐与肢体语言的表达,与有台词对白的戏剧相比,在叙述故事情节上有着天生的缺陷。因此,在赵汝蘅的构思中,舞剧《牡丹亭》不应该以叙事为重,而是应该建立其独特的视角。
担任该剧剧本改编和导演的剧作家李六乙提出抽取原作情节的精华——杜丽娘的梦境为舞剧的主要剧情,并将传统中国戏剧注重写意的特点引入到舞剧当中,弱化叙事,而将重点放在情感的烘托和塑造杜丽娘的精神世界上。这样“弱叙事,重写意”的想法与赵汝蘅不谋而合。“舞剧《牡丹亭》将跳出一切既定想象。整出舞剧描述杜丽娘的一个梦及其圆梦的过程。”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牡丹亭》也将偏向于现代风格。
从一片争议声中走来的《牡丹亭》更让人期待。赵汝蘅坦言,舞剧《牡丹亭》首演时她也觉得“和预期的不太一样”,但新作品“正是要经过多年的不断打磨、提高,才能迈向经典”。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