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孤注一掷带来经久不息

2012-05-07 08:30:0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曲线

   

    按现在话剧越来越时兴的“声光色”的舞台热闹而言,龙马社话剧,《我爱桃花》的舞台设计简洁到了几乎没有背景和道具,而仅仅两男对一女的三位演员,虚而实、实而虚,只在戏谈人间男女爱情的悲剧宿命性。真不明白,面对如今什么文艺都只喜欢瞧热闹的大批观众,邹静之怎么就敢把他的话剧,删繁就简到了这种程度?!

  然而,就是这么一出看似如此就简的话剧,却创下了演出400多场的奇迹!今年五月四日-八日期间,《我爱桃花》也将四登中国大剧院小剧场演出,创下中外话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次数的记录。我们不禁要问,这出话剧究竟是什么在吸引观众?!答案如同《我爱桃花》的舞台背景一样简单——深刻的主题所带来的绵延不绝的反思,绝妙的台词带给观众的美的享受与无穷尽的韵味。

  谁生谁死带来绵延不绝的反思

  《我爱桃花》采用 “戏中戏”的结构,通过三位演员戏里戏外的穿越,探讨谁生谁死,并直指爱情的生死,进而挖掘人性的自私与残酷。

  戏里,三位演员上演《醒世恒言》中的一个桥段——唐时,偷情女张妻会错意,将熟睡中丈夫张婴腰间的刀交给情夫冯燕。冯燕见刀感觉这女人心狠手辣,便一刀将张妻杀死。戏外,冯燕与张妻的演员也是一对偷情男女,排演中围绕抽刀之后究竟是否该杀人,使得剧中人物不断出戏入戏,戏中戏的交叉,现实和古代故事的混合,邹静之借助《我爱桃花》对到底杀谁来了个彻底的探讨,种种可能在古今的时空变换中交替,折射出从古到今人们永远也无法说情的情感问题。爱与恨的交融,罪与罚的纠结,是与非的对比,所有的男女之情,全被邹静之寓言化一番,最终都成了最不靠住的你猜我疑……让人不禁在观赏戏剧的同时暗自思索自身。

  绝妙的台词带来韵味无穷的享受

  “戏中戏”的结构也同时带来了古今两种语境的反差,在语境不断的跳出跳进中,增强了戏剧张力。戏内是吟诗作赋似的的轻言细语,娓娓道来的古典情怀,配上富有昆曲神韵的眼神和身段,爱恨情仇无不具有诗情画意。就连充满血腥的杀戮场面,张妻说出的都是:“宝刀啊宝刀,秋水一样的宝刀,借我一用,杀出一个幸福来。”这样带有几分浪漫和诗意的语言。而到了戏外,演员则迅速抽离,语言时而直白泼辣,时而幽默滑稽,时而蕴含哲理。 如张妻戏外对冯燕的指责:“天涯海角了,生死各一了。哥,记住了插回去的刀比拿在手里的更伤人。”

  诗一样的语言扣在这样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戏剧矛盾冲突中,宛如一片缭绕的轻云,平衡着戏剧的节奏,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剧情冲击下,仍旧感觉到韵味无穷的美感,而浑然忘我。

  邹静之将《我爱桃花》的戏剧看点全部花在了故事内容本身所能带来的种种哲理性思考与语言的美感和精炼之上,也将他一向倡导走“窄门”的号召做到了极致。400多场的的演出,国家大剧院四度上演的创纪录邀约,让极致成为震撼,经久不息。

    (编辑:臧传刘苗)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