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北京儿童戏剧季中,主办方邀请了中国台湾的纸风车剧团前来演出。他们带来的《纸风车幻想曲》,以其新颖的创意和生动的演出,让北京的孩子大开眼界,欢乐开怀。
我曾多次到台湾,看过一些儿童剧的演出,也听到一些儿童剧工作者的介绍,台湾的儿童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说台湾戏剧有其亮点,那么儿童剧就是其中之一。它相当地普及,而且制作精良,“纸风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纸风车剧团素有“台湾第一儿童剧品牌”之称,建团20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戏剧的推广及创新。他们颠覆了以往儿童剧只是强调教化意义的传统,希冀借助各种新颖别致的多元化表演形式,成为孩子“发展创意”、“接触艺术”以及“学习爱与关怀精神”的最佳引导媒介。
1996年的北京第一届华文戏剧节,“纸风车”的姐妹团“绿光”带来的《领带与高跟鞋》轰动京城,让我们看到了在吴静吉、李永丰领导下的剧团,是一个具有蓬勃艺术创造力的剧团。前几年,吴静吉博士带领“纸风车”第一次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儿童剧,就以其美轮美奂的充满奇异想象和电光技艺创作的艺术形象而博得专家的赞赏。
这次带来的《纸风车幻想曲》,是其“巫婆系列”之一。
该剧并没有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打破了过去儿童剧的模式,以“一个有经验的巫婆”风趣的、善于点燃孩子热情的表演,串联起6个不同的片段(甚至还不能说是6个不同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反常”的儿童剧,却把孩子们迷住了。其秘密何在?
第一个片段是15分钟精彩的舞蹈,在契合儿童欢快跳跃的音乐节奏中,在不断变化的队形和舞姿的肢体律动中,孩子们伴随着节拍跃跃欲试。这里,没有说教,没有隐喻,展现的是健康、活力和欢快,但是却把美传递到了儿童的心里。
第二个片段是一段极为有趣的表演,是一个关于赖床的片段。显然,这个片段从幽默的杂技表演中汲取了养分。一个叫床者和一个赖床者富有戏剧冲突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孩子们会心的欢笑。这赖床者的形象,将会深刻地烙印在他们童年的记忆中。
第三个片段是别具一格的舞蹈,演员藏身在一个密闭的带有弹性的布袋中,用四肢和头部支撑起布袋,变幻出多样的形状,也给儿童带来奇妙的感觉和惊喜。我以为,带有创意的制作,总是会诱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我们在儿童剧创作中总是摆脱不开“教育”的意识,其实,任何具有契合儿童心灵的有创意的表演,如果能做到了启发儿童的想象,也就达到儿童剧很高的境界了。
第四个片段和第六个片段展示了运用冷气工人常用的“泡棉管”加工而成的特技效果。在泡棉管结合黑光灯的特效下,演员演绎出种种奇妙的动态组合和舞蹈形象,加之音乐的配合,小朋友不禁为之手舞足蹈起来。剧场里满是欢快的呼叫声。
第五个片段是一个由木偶演绎的真实故事——剧团的导演吴念真8岁时被父亲差遣到宜兰的姨妈家去取一把雨伞的故事。在火车上,他开始懵懵懂懂地叩问茫茫的人生,伴随着怀旧的音乐,一种哀而不伤的惆怅情绪在舞台上静静地弥散。
以上6个片段,有舞蹈,有故事,有幽默的戏剧,有奇妙的幻觉般的“黑光剧”和类似动画的组合。每一段十几分钟,看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每一个片段都给人一个崭新的感觉,一段奇妙的遭遇;能充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不断地转换中,美不胜收。或许可以说,这部剧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每一个片段都具有原创性。
我最赞赏的是他们的儿童剧创作,没有先验的预设,没有框框的束缚,但是,却在没有预设的“教育”意识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美育的效果。
我之所以说,“纸风车”是可敬的,是因为这部《纸风车幻想曲》,已经演遍全台湾300个乡镇,创造了上百万人观看的记录。此外,这出戏的演出连接着剧团的一个“艺术工程”——“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也值得敬佩。全台湾共有319个乡镇,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工程,让全台湾的乡镇儿童,都看到这出具有创意的儿童剧。四年多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台湾乡镇,受到台湾儿童的欢迎,受到社会的赞赏。
这种一心为了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特别是把目光投向乡镇儿童的精神,值得赞赏,值得尊敬。祝愿他们的“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获得圆满成功,也诚挚地希望他们的《纸风车幻想曲》到内地更多的城镇演出。
(实习编辑:高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