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秋洁
戏曲艺术融演、唱、舞为一体,以唱、念、做、打等综合性表演手段为基础形式,并具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初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390多种,其中著名且流行剧种就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50多个。京剧流行最广,不受地域所限,全国专业演出团体多达2000个以上。戏曲的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仅京剧就有5000多种,秦腔300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以及新编历史剧和现代题材剧目,广受大众欢迎。
但是,目前仍在舞台演出的戏曲剧种只剩100多个了,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也不到50种。以戏曲资源极为丰富的山西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该省尚有54个地方剧种,目前却只有碗碗腔、眉户、道情、武乡秧歌、上党梆子、大同耍孩、河曲二人台等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其余剧种只零星存在于民间班社,多为逢年过节当地百姓操持吹打的自娱自乐。有些剧种就连民间班社也没有了,像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阳花鼓戏、弦子腔等已永远退出舞台,成了纸上的史料。这样下去,估计再过几年、几十年,还有更多的剧种将成为历史、成为博物馆里的藏品,而它们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再也难觅其踪。
戏曲艺术的特性,决定了仅仅依靠纯粹的传承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刻不容缓。
本体的改革与创新
文化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创新必是文化创新中重要的有机构成,它的成就体现出今后戏曲艺术发展的程度和高度。当前,在国家启动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戏曲创新和创作有了较好的表现,如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昆剧《班昭》,川剧《金子》、《变脸》,闽剧《贬官记》,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都有上佳表现,它们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与当代生活、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和谐的。当年郭德纲的出现,被誉为“一个人振兴了一门艺术”,究其成功原因,在于郭德纲在继承相声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人的生活内容,从而实现创新。艺术是相通的,戏曲创新须要考虑,只有不断推出继承传统演艺精华、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剧目,不断推出优秀演员、艺术大师,戏曲才能始终占据文化演出市场的一席之地。
戏曲创新包涵广大,涉及人物塑造、音乐制作、念白处理、唱腔运用、舞美设计等诸方面。2009年3月,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推出了毕业大戏《倩女离魂》,对于这部元代郑光祖的名剧,学生们并没有按照剧本内容照本宣科。他们在音乐上进行全新创作,在以往单纯的京胡、锣鼓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民乐,听觉效果更为柔和,更受现代观众的欢迎。在舞美方面,学生们打破了舞台上没有布景、道具极简的传统,而是把大门、炉子、九曲桥等生活物品搬上舞台,使形象更加具体,更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在唱腔方面,学生们按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和环境的需要设计唱段、念白,并与身段动作、实物道具一并形成整体写实风格。而在某些场面,剧组发挥了传统戏曲的虚拟特长,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有些“80后”看完该剧说:“原以为京剧离我们很远,年轻人看不懂。不料这次看了《倩女离魂》这个戏,我们感到很有现代气息,很能接受。京剧居然这么好看,我们以后还会看。”
由此可见,戏曲再创辉煌的关键,是与时俱进,是让戏曲本体得到继承下的改革和创新,古老的传统艺术只有如此,方能跟上时代潮流。
寻求新的表演方式
“小剧场京剧”这一概念近几年来开始崛起。对于京剧来说,小剧场确是一块福地,这是因为小剧场的主要观众是青年,是社会消费群体的主角。小剧场京剧的演出,与一般剧院舞台的演出大不相同,它大大缩小了观演距离,给人更为直接、强劲的视听感受,更能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2009年“上戏”戏曲导演专业的另一台毕业大戏——小剧场京剧《孽海记》,即以小剧场的全新表演形式赢得了众多青年观众。
《孽海记》把演出场地搬进了黑匣子剧场,观众可以近距离、面对面地欣赏演员的表演。开放的空间不但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而且给人一种全新的时尚感觉;其次,《孽海记》的语言风趣幽默,时代气息浓郁,话剧和京剧相结合的表演手段让人耳目一新;第三,《孽海记》将一个多层面故事浓缩于咫尺舞台,无论是戏曲表现形式的运用还是舞台空间的转换、灯光变化都恰如其分,营造出小剧场京剧特有魅力。
寻求新的宣传推广手段
相声、东北二人转通过动漫形式得到进一步广泛传播,这是戏曲推广的借鉴对象。单纯的戏曲演出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动漫这一载体则基本不受这样的束缚。动漫形象幽默、可爱、富有情趣,是吸引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法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动漫作为重要载体。青少年在观赏动漫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但对传承弘扬戏曲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为我国原创动画的发展开辟一片新的天地。笔者以为,戏曲动画不仅可能是艺术形式的一次创新,也会为传统戏曲和现代动漫事业带来双赢。 [NextPage]
中国艺术研究院数字艺术创作中心认为,数字动画技术与传统戏曲形式的交叉融合,派生出既前卫又厚重的戏曲动画形式,对于传承、保护戏曲文化遗产具有战略意义。目前,以戏曲为题材的动画片主要以FLASH为主,以直接运用戏曲选段搭配动画画面的形式表现,主要作品有豫剧《朝阳沟》、晋剧《凤台关》、楚剧《站花墙》、京剧《三岔口》、《智取威虎山》、《红娘》和花鼓戏小戏《补锅》、《打铜锣》、《打铁》等,它们都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2007年4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原创动画大赛上,湖南京鹰文化传播公司选送的晋剧《凤台关》荣获在五个奖项上入围,最终获得“最佳FLASH入围奖”。这表明戏曲动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潜力。有专家认为,用原创动画焕发戏曲经典新的生命,将会“开启我国动漫产业向传统文化、中国艺术、民族心理吸取营养、选取题材的道路”,也将会“打通中国传统戏曲走向现代、走向青年、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一条出路。”
戏曲艺术的魅力不能忽视,但戏曲又须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而重视传统、保护传统,也是积极发展和大胆创新的基础。戏曲的永葆常新,值得我们发挥更多的才智,凝聚更多的力量。
(实习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