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复兴
人艺并没有很好的完成为实现自身尊严而奋斗的艰辛历程,为我们塑造区别于老舍先生《茶馆》的新的人物形象。无论从戏剧形式,还是人物塑造,基本上没有完全跳出老舍先生的《茶馆》而走得更远。
虎年开春,北京人艺复排老舍先生的经典话剧《茶馆》。《茶馆》反反复复已经演出了半个多世纪,这一次,和以往的演出有什么不同吗?或者仅仅是一次量的重复叠加?一次怀旧式的对老舍先生和岁月的致敬?
演出结束之后,走在散场人群中,我听到一位观众朋友的话:温总理刚刚讲完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这出戏可是让咱们看到了什么叫做活得没尊严。
他的话令我心头一震。这位观众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以往,我们谈及人艺的风格,都愿意说是北京味儿。我以为,北京味儿,似乎还概括不了人艺的风格,或者说人艺的风格不应该止步于此。
在我看来,半个多世纪人艺上演的剧目,凡优秀能传下来的剧目,莫不是这位观众所说的表达了人的尊严的主题,除《茶馆》外,再如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再如后来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等。只是,基本上都是表达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的尊严的沦落和丧失。应该说,这一点上,谁也没有人艺演出得更出色。
最开始演出《茶馆》的时候,曾经有人建议加强人物的革命性,即让人的尊严更为主动的争取和发扬光大,老舍拒绝了,他说《茶馆》这出戏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时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一句话,是没有尊严的活着和死的。
当年《茶馆》曾经一度引起演出风波,周总理出面说:这样的戏应该演,应该叫新社会的青年知道,旧社会是多么的可怕。还应该再加上一句:人们活得又是多么的没有尊严。
这正是今天复排《茶馆》的现实意义。它从艺术的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对于中国老百姓,尊严的话题,实在太沉重,老舍的《茶馆》经过了三个时代半个世纪的颠簸,尊严还是谈不上;新中国60年历史,如今总理谈及尊严,说明我们的尊严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从这一点意义而言,来回顾和展望人艺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人艺凭借老舍先生剧目的带领,确实非常好的演绎了中国老百姓丧失尊严的过程以及历史成因,让我们看到了生动的形象而触摸历史和触动心灵。但是,人艺并没有很好的完成为实现自身尊严而奋斗的艰辛历程,为我们塑造区别于老舍先生《茶馆》的新的人物形象。尽管人艺曾经付出极大的努力,比如新排的《窝头会馆》,以及几次复排的《鸟人》。比如,他们在《窝头会馆》里加进了在《茶馆》里老舍先生坚持不用的进步学生,《鸟人》里增添了新笔墨,以荒诞的色调写鸟人三爷,触及到了争取尊严这一主题。但是,无论从戏剧形式,还是人物塑造,基本上没有完全跳出老舍先生的《茶馆》而走得更远。
也就是说,人艺风格真正的形成和发展,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老本可以继续吃,尊严丧失的小人物的悲剧还可以接着演,但是,需要有新的剧目,特别是完成在经济和政治的路途和现实生活中努力争取尊严的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此,今日再次复排《茶馆》,才不仅是一次怀旧,而成为人艺开创新局面的一个先驱。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