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话剧如何体现小波的精神

2009-04-22 11:02:45来源:新京报    作者:

   

作者:夏波

    话剧《黄金时代》上演了,没想到引起了如此大的争议,排练时心里虽有所准备,但依然没想到反应是如此的剧烈。争议的焦点主要是针对陈清扬的“剧变”和后半部分,也就是当代部分的延伸再创作方面。有人对以上改编完全支持,对当代物欲膨胀人性迷失现象的解剖批判感同身受。而同时也有许多观众表示不能接受,主要是非常熟悉和虔诚喜爱乃至将王小波奉为精神导师的“王小波迷”们,认为这不是原来《黄金时代》的东西,离原著太远了,甚至认为是俗气。而对于陈清扬的变化,更与王小波原来的那个清纯可爱的陈清扬相对照,认为过于“剧变”了。

  我想,我也是个“王小波迷”,在此,很有必要把我的思考和创作初衷说出来,和广大的“王小波迷”们以及广大读者观众进行一下交流沟通。其实,这两个问题根本上都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体现王小波精神的问题。

  王小波精神是什么?不用多说,那就是那种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格健全独立、分辨善恶、追求自由与博爱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贯穿在《黄金时代》中,更贯穿在王小波的其他小说以及《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杂文集中。正是这种精神以及王小波独特的语言艺术,使他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给了人们一双独特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不曾看过的世界。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思考的问题是,是完全忠实地再现原著,还是将这种精神与当下现实连接?我觉得,仅再现那段逝去还不远的历史,对当代观众来说,尤其是对完全不了解那段荒唐辛酸历史的80后90后观众来说,是远远不能真正了解王小波的精神的,甚至会如评论家所担心的那样,只知道王小波的轻松有趣,却不了解其“黑色幽默”背后的沉重与犀利。

  所以,我把全剧的形象种子命名为:“让锋利的理性之光照亮欢乐尘嚣”。在四处飞扬、充斥着物欲享受的欢乐中,呼唤健全理性与人格独立,期望能引发观众获得一些人文道德的思考。我们不仅要通过再现《黄金时代》的方式怀念王小波先生,更重要的是,要让王小波先生的精神活在当代,乃至未来。

  至于陈清扬在当代的剧变,我认为,王小波是在原著中提供了这种可能的。20余年后的陈清扬是否还如当年的陈清扬那样清纯了呢?我觉得,岁月的磨砺将会使这个饱受苦难的女人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她还是那么清纯不谙时事,反倒不真实了。我觉得,我们今天认识和再现《黄金时代》,不只是感受王小波先生那种黑色幽默和独特文字阅读的快感,更应该感受他为之付出的深沉的历史思想性思考。这种历史思考,我觉得在陈清扬身上是最值得挖掘的。在她身上发生着的那种现实的迫切和情感的沧桑巨变是撕心裂肺、令人震撼的,这是灵与肉的冲突。

  说实话,演出几天来,我每天都尊重和关注观众的反应,不断反思和总结。我发现,绝大多数对这种改编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肯定。他们从头到尾的笑声和掌声,让我感到了我的思考并没有白费。有一定阅历和年纪的观众对前半部分,也就是知青部分,《黄金时代》的原著部分感兴趣。而后半改编部分,绝大多数人反应都很积极,年轻观众反应更为热烈,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关。在此,非常感谢广大的观众,也非常感谢李银河老师对我的信任和宽容。

  当然,这种改变对于部分深深喜爱王小波《黄金时代》并给话剧给予了很高期望的观众来说,也许一下子情感上难以接受,这很理解,但我想他们若沉下心去,放开眼界,会豁然或慢慢理解的。我真诚期待着。

    夏波:话剧《黄金时代》导演。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