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耿纪朋:批评与批评家

2007-12-23 22:55:5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耿纪朋

  艺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同步,时间跨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必然带来艺术事件的膨胀,批评(这里是特指艺术批评,下同)作为对于艺术事件回复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不能缺席。中国的批评是有历史传统的,臧否人物之风尽管是六朝时期最盛,但是除特殊时期外都有一个较为平和的批评氛围。批评作为艺术发展的参考信息的历史不同于中国固有的批评,从人格批评转移到作品批评最终到事件批评是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的。

  中国现代意义的批评是“文革”以后才建立起来的,’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作为冲破“一元传统”的旗手出现了一大批批评家。这个时候的批评家固然今天已经成为我们批评界的重量级人物,但是当时却是在各自职位上工作兼带从事批评(或说“写文章”更准确些)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是杂志社的编辑们,或许是艺术院校的师生们,也或许是研究院的研究者,再或许是什么单位的闲杂人等,总之不是自诩为批评家的人。百废待兴的时期涌进了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尽管对于每个这个时期的年轻人而言流行的不过是几百本书,但是它们背后的文化积累足以颠覆自己几十年学习的一套理论,于是对于现实改革的言论涌现出来。批评家自然是写了大量的批评文章,但是仔细考察这个时期的批评文章,艺术家自身的批评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建构的草创期就是把从西方理论中学习的东西拿来直接在中国艺术改革中进行实验,无论这些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总之对于中国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批评在这个时期就是介绍、归纳梳理、总结和指导,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批评是在一条战线上对于不合理开战的,诸多未开发的阵地被占领了,同时也抢夺了许多阵地。

  ’89艺术大展之后的艺术进入短暂的休眠期,但是短短三年时间批评却取得了根本性的转变。如果说’80年代批评是大家都在用别人的理论共同面临中国艺术发展的问题的话,那么’90年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批评家的真正独立和中国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尽管这种新建立的体系还十分粗糙。批评家理论的支撑是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和批评家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和中国批评界的山头现象是这个时期发展的必然产物。’80年代批评人物的分流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出国发展和中国艺术发展与国际接轨。利益存在必然带来纷争,观点不同则出现群体分化。批评不是简单的信息提供,而是理论操纵的时候批评家的领导地位也便确立了。

  ’90年代末一批新的言论出现并没有引起批评界的关注,但是时间推进21世纪两件事情的出现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批评以及与批评相关的问题。一大批’70、’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参加到艺术批评中来,他们或许是艺术史论专业的科班出身,或许是艺术家转行,或许是中文、外语等专业人士的半路出家,总之批评界似乎一下热闹了起来。’80年代的美术运动是因为一批重要的杂志支持和参与其中,’90年代的杂志则逐渐蜕变成卖版面的盈利性机构,’90年代末网络的普及促使平面媒体的变革,从而使改革后出现的新杂志和网络共同带来了媒体新时代。批评新锐们纷纷出现,新媒体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时间批评如潮,但是我们的批评真的进步多少?在量的背后质有多少改变?追随自己师长或挑战某个权威出现的新锐批评家们是否开始着手构建自己的批评体系?一系列的新事件必然带来相关的问题,赢得了眼球之后是不会走路还是走的更好了这是’70、’80年代出生的青年批评家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批评的公众化

  网络作为交流平台把大家的距离从空间和时间上一下浓缩到很近,博客、论坛、社区以及各种网站把信息的传播面和传播速度仅仅是系于一念之间和一个敲键盘的动作。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背后大量的工作却是一些不知名却与此有关的人们进行操作的。在不愁东西发表问题的情况下批评自然是成为一个普遍化的行为。

  批评的范围是什么?艺术家、艺术作品、展览、批评家、批评文章和其它艺术事件等一切与艺术相关或打着艺术名义的事件都是艺术批评的范围。网络提供了如此众多的平台,加之新杂志的广泛存在都对公众充满了诱惑。言为天下公器,发表自己的批评言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国人并未养成如此的习惯。从这个层面上讲批评不仅仅是文章,可以是短短的一句话,可以是视频,可以是转述的言论等等。批评作为一种行为是个体的事情,但是针对于群体而言批评则是一种责任。当下的情况是一部分人在行使批评这种行为却并未履行批评应担负的责任,即实施的是批评无意义的过程。

  什么是批评的责任?批评者的言论是负责的而非随意的,批评是客观的而非别有用心的,批评是有语言逻辑的而非不可解读的,批评是内在情感建构在合理性基础上的表述而非理论的堆积,等等。批评的目的是对于中国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任何意义的批评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了介定的明确就必然要给其一个底线,笔者认为底线就是情感是真实的和语言是通顺的。

  公众参与批评的时代是否需要批评家?回答是肯定的。从事批评的人不一定是批评家,但是批评家一定是从事批评并且是具有出色批评的人。那么,是否批评家就是在多次批评中脱颖而出的呢?批评的底线可以放置的很低,对于批评家的认可却是必须要根据其是否真正的构建了批评内在需要的理论体系。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