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演出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六场演出近乎全部爆满,演出结束也是尖叫连连、掌声不断,谢幕彩蛋视频更是刷遍了社交媒体。这一部首度原版引进中国的英国国家剧院制作、改编自马克·哈登同名原著小说的话剧作品,究竟有着什么与众不同的魅力,能够引发北上广三地戏剧迷的集体狂欢?它又为何能在将近六年的演出中,吸引世界各地的戏剧爱好者走进剧场,对这场深夜的离奇事件一探究竟呢?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于2012年9月在伦敦南岸的英国国家剧院科泰斯洛剧场首演,当时的场面便相当火爆,剧场门口举着“ticket(戏票)”牌子的求票者甚多。随后为了从剧院转战伦敦西区继续上演,剧组特地打造了驻场版本,转年该剧即创纪录地斩获七座奥利弗奖。2014年,《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转战纽约百老汇,又赢得了五项托尼奖、六项戏剧委员会奖、五项外圈剧评人奖以及戏剧联盟奖,并一举成为百老汇近十年来上演时间最长的话剧作品,被诸多媒体争相报道,大予好评。此次《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的亚洲巡演,在中国停留四站,分别在香港、广州、上海、北京四地上演,这是继《战马》之后,英国国家剧院又一部戏剧圈“家喻户晓”的力作,也是中国的众多英国戏剧迷首次在剧场而非在银幕上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国国家剧院制造。
该剧的剧本改编由西蒙·史蒂芬斯操刀,他同时也是最近在银幕上放映的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高清戏剧作品《三分钱歌剧》的剧本改编者。在谈及这部改编作品为何收获如此众多的殊荣时,他讲道,“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我们非常熟悉并可以被理解的场景之中:一个生活在英国郊区的男孩的生活,但剧中的主角却是一个心智与常人不同的男孩。克里斯托弗·布恩作为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男孩,可以看到我们常人从未看到过的、这个世界的本质。这种熟悉的模式和与众不同的角度之间的张力,十分引人入胜”。
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简流畅,并且前所未有的对现实世界的独特观察角度,吸引着世界上超过200万观众前来观看剧中的男孩是如何理解这个平凡世界的。此外,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原著作者曾反复提及这本小说是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非特意好心“服务”于“边缘患者群体”。而主创团队也不落窠臼地以一种更为朴实、普世的价值观去将这个故事平等而富有尊重地诠释出来,而非怀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廉价地制造感动和泪水,这让每一位因不同缘由走进剧场的观众,都能与这个非凡的男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男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共同体验他眼中的这个世界。
在剧场中,观众还得以透过充满科技感的舞美设计,更为直观地感受这个男孩的脑内世界,跟随与众不同的他,去探索希尔斯太太的小狗威灵顿的“谋杀案”真相,也可以沿着这本男孩自己写出的、记录了探案过程和心理历程丰富细节的《克里斯托弗的书》,与他一同踏上一段“离家出走”的人生成长之旅。
该剧的舞台墙面和地板均由LED屏幕围成,再加之八台投影输出的1160万像素的影像。当偶然得知母亲并没有去世而是离他而去之后,观众可以感受到男主角克里斯托弗倍感痛苦的、来自母亲的书信文字如洪水般袭来的压迫感;也可以跟随一人分饰多角的配角演员们,毫无阻碍地随时空即刻转换至街道、教室、火车站等等场景。
令人称道的是,主创团队对于剧中各种场景充满想象与细节的描绘手法。起初男孩鼓起勇气,向社区里的“陌生”邻居们逐个询问关于小狗谋杀案的细节时,除却由舞台上LED屏幕中892个发光点变换组成的、犹如电影《狗镇》中抽象的空间分隔以外,一个个供演员坐下的立方体,此时也担当了这些抽象的邻居家中空间的重要组成。时而发出蓝光模拟孤僻型邻居心爱的水族缸,时而散发出暖黄色光担当起了正在烘培着美食的烤箱,时而又化身电视机或是绿植,配合着惟妙惟肖的音效与演员的无实物表演,营造出逼真与虚构之间美妙的平衡感。
更让人惊讶的是从剧场版到驻场版的舞美进化过程。起初在英国国家剧院中的剧场版本是四面台的形式,丰富的舞台机关使得演员可以从地下变出各式各样的奇妙道具。当该剧搬到伦敦西区时,失去了原先剧场广阔的空间条件,又促使剧组产生了新的创意,把原先的四面台从空间中整体迁出,压缩成一个象征着男主角大脑的立方体盒子。这样一个立方体舞台,非但没有限制住时空,更打破了物理学规律。在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的编排下,表现男孩迷惘的片段,更借由影像和其他演员的肢体配合,让男孩能够通过踩在墙壁上行走进行表达,可以说把最大化的肢体表现力赋予了意识思维的“天马行空”。
行笔至此,想起了北京首演演后谈的一幕趣事,主创向当天的观众提了一个问题,想知道在场有多少人懂英语,大剧场中举起了许许多多只手。主创们说怪不得我们剧中的每一个点大家都能有所反应。这部《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击中了万千观众的心,凭借的是在能让众多人产生共鸣的文本之上,精准生发出的多种多样的舞台呈现,以表达每一个生命都渴望鼓足勇气去探索世界的冲动。全剧收结在不安少年克里斯托弗向他亦师亦友的老师雪凡的一句发问中,“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这意味着我可以做任何事吗)”,想必这个男孩的奇幻旅程早就叩醒了每个观众的心,而问题的答案也给我们每一个人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只等我们用心去重新认识这个美好的“旧世界”。套用原著作者在英国演出的场刊中写的一句话:这部剧根本不是关于这个得了什么什么综合征的男孩的故事,而是讲述每一个我们自己。摄影/Brinkhoff Mogenhurg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