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

2013-01-14 10:12:2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欣德米特世称“20世纪的巴赫”的欣德米特,以其高超精致的对位技巧和创新的和声体系而享誉世界乐坛。

  欣德米特1895年11月16日生于法兰克福附近的哈瑙, 13岁起就为生计所迫,在剧院乐队、伴舞乐队、咖啡馆拉小提琴,同时进音乐学院学作曲,1915-1923年任法兰克福歌剧院首席乐师。1921-1929年,在阿马尔弦乐四重奏团任中提琴手。1927-1935年在柏林音乐高等学校任教授,纳粹上台后被戈培尔指责为“文化上的布尔什维克”和“精神上的非雅利安分子”,作品遭禁演,被迫流亡。先客居英国,后应邀去土耳其。1935-1937年任教于安卡拉音乐学院,在那里建立了西方式的音乐教育制度。1940-1950年,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敦作曲。

  欣德米特从事过各种音乐工作,这对他创作的发展,以及他后期创作的务实精神都有深刻影响。他力图使开始瓦解的调性体系恢复活力。他的作品数量繁多。

  欣德米特早期作品有《杀人犯》(1919)、《努花-努希》(1920),《卡迪拉克》(1926)等歌剧,《卡迪拉克》四幕歌剧取材于德国作家霍夫曼(1776-1822)的小说《斯库德丽小姐》,故事场景是17世纪的巴黎。卡迪拉克是一名出售珍贵首饰的金匠,奇怪的是,购买其金项链的顾客接二连三地死去。一位正在追求他女儿的官员决心侦破这个神秘的案件,最后发现是卡迪拉克在出售的饰品中注入了致命的毒药。

  欣德米特的早期歌剧作品具有反对浪漫主义和嘲弄传统观念的新古典主义倾向,表现出结构主义和都市主义的特征,音乐富于幽默感和独创性。同时他又提倡新即物主义,认为音乐即音乐,事物即事物,不必过分掺入主观情感因素。他还创作了不少结构简单,不求技巧性只讲实用性的大众“实用音乐”。

  欣德米特表现日常生活题材的“实用歌剧”中,独幕歌剧《人生的轮回》(1927)取材于一出英国活报剧,以鸡毛蒜皮的家庭瓜葛为主题。作品采用逆行重复的对称结构,说明逝去的生活可以按相反顺序加以重复的几何学对称原理。在描写年轻夫妇离异,妻子爱上诉讼人,后来离婚夫妇又走到一起应邀参加演剧活动,两人名利双收,破镜重圆却成泡影的三幕喜歌剧《每日新闻》(1929)中,出现女主人公在浴室洗澡时大唱《浴缸咏叹调》、《热水咏叹调》的场面,用诙谐幽默的声调赞扬电气的好处,一家煤气公司老板将欣德米特告上法庭,指控他破坏了煤气的声誉。

  1935年他创作了具有代表性的歌剧《画家马西斯》这是以德国画家马蒂斯(1460-1530)的生平为题材,描写马蒂斯走出画室参加农民战争,与社会黑暗势力的斗争,此剧遭到了纳粹当局的禁演。一直到1938年才在瑞士苏黎世上演。这部歌剧在音乐上有明显的调性,清晰的线条对位,以婉转抒情的艺术风格见长,摆脱了形式主义,使普通听众易于接受。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欣德米特晚期的着名歌剧还有《世界的和谐》(1957)、《漫长的圣诞晚宴》(1960)等。

  五幕歌剧《世界的和谐》是由欣德米特自撰剧本,通过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德国三十年战争期间发现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事迹,引出科学与宗教、宇宙与人间、思想与道德彼此协调和谐的哲理性命题。

  欣德米特一生写有十部歌剧,他认为自己的作曲技法是从物理的原理演化出来的产物,音乐的结构是A不容主观随意变革的。因此他的歌剧强调以戏剧情节适应器乐形式,强调戏剧与音乐的紧密关系。他反对浪漫主义的情感夸张表现,也反对十二音体系从根本上否定调性体系的实践,他把传统的调性加以扩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和声体系原则。他的着作《作曲技法》(1937-1939)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个原则,而《调性游戏》(1943,钢琴练习曲,前奏曲、赋格曲的汇编),则从实践中对此加以阐释。说明了他的音乐观点和他对一些音乐家的看法。法国“六人团”

  米约(1892-1974),法国“六人团”成员。1892年9月4日生于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生长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7岁开始学小提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和作曲。他交有许多作家和画家的朋友,尤其是诗人克洛代尔对他的影响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克洛代尔公使的秘书于1916年到巴西任职。在南美居住了近两年,巴西的气氛各音乐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918年回巴黎,受萨蒂的影响成为“六人团”中的一员。

  1940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法国,他转道去美国,在加利福尼亚米尔斯大学任教。这对他1947年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47年回法国,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以后经常往返法、美之间。 1971年退休,定居日内瓦。

  米约是位多产作曲家。也是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者。他的作品多达441件,其中歌剧12部。他不但具古典气质,还善于博采众长。以复合的思维方式,在调性、和声、节奏乃至体裁、风格等多方面领域里大胆创新。

  米约作品的显着特点是形式多样化,这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充分体现。三幕歌剧《奥菲欧的不幸》(1926)、三幕歌剧《奥雷斯忒斯》 (1927)、独幕五场歌剧《阿里阿德涅的奖赏》(1928)、独幕歌剧《美狄亚》 (1939)等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但音乐语言却呈现不同面貌,有的采用中古调式,有的模仿巴洛克风格,有的运用民间语言等,有的用双调性,还有的则是多调叠置,他的抒情风格和对位技巧也贯穿于不同作品之中。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事迹为题材的《克里斯朵夫·哥伦布》(1930)是一部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严肃歌剧。作品运用清唱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形式,安排一名朗诵者叙述史书记载的哥伦布生平,并由一支希腊式歌队作注释,银幕上则展示人物活动内容,第一部分一群白鸽在舞台上放飞,第二部分结尾处天幕上地球转动,一只白鸽向远处飞去。剧中咏叹调与合唱场景始终是音乐的主体部分。

  米约到美国以后,常以人民解放斗争为题材,例如歌剧《玻利瓦尔》(1943)就是以拉丁美洲民族英雄的事迹为题材创作的。1954年6月1日五幕圣经歌剧《大卫王》在耶路撒冷首演,这是米约为庆祝大卫王节、纪念大卫王国建都耶路撒冷三千年而创作的宗教题材作品。脚本由阿曼·路涅尔根据《撒母耳第一、第二部》和《国王之书》改编,叙述大卫从登基直至由所罗门继位的故事。这部歌剧让合唱、抒情段落和戏剧场景在舞台上作复合型的交替表演,使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成为米约歌剧创作中最富古典意味的力作。

  米约的歌剧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早期的创作强调节奏、力度,常常采用“街头音乐”的原始音调。后期则用多调性手法,曲调纯朴(常常带有他的故乡普罗旺斯风格),管弦乐与合唱的效果鲜明。晚年的风格趋于稳定、温和,与法国古典主义音乐的联系十分明显。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