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首张秦腔知识光碟在兰州问世

2010-01-14 01:06:25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

   


我国首张秦腔知识光碟在兰州问世

  在高科技时代,各种影视光碟充斥生活,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但最近在兰州问世的戏曲知识讲座《问根秦腔》,却以普及戏曲文化知识而占了头筹,成为目前我国出版上市的第一张秦腔知识类光碟,并走进“农家书屋”惠民工程。

  《问根秦腔》由我国资深戏剧理论家、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正强主讲、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发行,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全片分为12讲,总长度15小时。全面讲述了甘、陕两省厚重的戏曲文化底蕴及各自形成秦腔的人文背景,既具理论性,又具普及性。日前,记者走访了与之相关的“当事人”。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按《辞海》的说法,“明中叶以前,由陕西、甘肃的民歌发展而成。”但长期以来,人们谈及秦腔形成之发端时,往往只言陕西,不提甘肃,这从历史的角度或学术角度讲,都是不正常的。经过长年研究,王正强说,古人把秦腔称为“甘凉之雄”,就已道明秦腔与甘肃之间的渊源关系。有鉴于人们长期听惯了“陕西说”一家之言,也许更想听听另一种声音。所以王正强经过多年的史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录制成这张《问根秦腔》,欲想为观众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打开一条全新的视野,以还秦腔历史之真实。

  那么,为什么迄今人们依然认为秦腔源于陕西呢?王正强回答道:“原因正在于人们诠释秦腔文化内涵时,淡忘了甘肃西秦腔化育陕西秦声的那段历史,甚至还生发出诸多混淆和学术偏执。因为,对于琴腔──秦腔、西秦腔──秦声、陇西梆子腔──陕西梆子腔等一大堆发音相近、形貌似同且又同属秦声范围的繁杂称谓,莫要说外地之人难解难辩,即便当地人听来也颇为闹神,由此导致清人的张冠李戴,再加上今人的错位引导,以及人云亦云的随波盲从,使其渊源之发端,迄今依然是个尚无确切定论的无头悬案。这对我国戏曲史学研究造成重重迷障,特别是每当涉及梆子声腔剧种的形成问题时,甘肃西秦腔便成了既不可不论、又不可深论的一大困扰,以致一直影响着对它历史价值的评判和戏剧地位的认同。”

  《问根秦腔》的导演和制片人孟云告诉记者:“《问根秦腔》从录像到后期制作,整整用了大半年时间,可以说是我公司投入的人力、财力最大,耗时最长、精心打造的一个拳头文化产品。但我认为很值得。王正强老师把上下三千年的甘肃丰富文化底蕴,作了一次系统的整合和盘点,让我深深感到,背靠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应该是每一个甘肃人的骄傲和自豪。当然,《问根秦腔》作为戏曲知识讲座,除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外,还以更大篇章直面广大戏曲观众,引领人们如何欣赏秦腔,从‘看热闹’走进‘看门道’,以促使观众戏曲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他还通过东、西方戏剧文化的比较,寻绎出中国戏曲抽象唯美的舞台方法,如一桌二椅、四功五法、切末道具等形成的历史与社会根源;对于秦腔的为戏之道,也就是秦腔十分空灵而超脱地处理舞台空间与时间的规律和方法,如圆场、抖马、搜门、扎式、亮相及其表演、音乐、脸谱等各类程式的创造和运用等,也结合秦腔名家舞台演出录像与实际表演,运用中华古人所创造的‘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博大宇宙观念,一一展开解析和评说;对于秦腔曾今有过的撼人辉煌与当前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和预测。”

  据了解,王正强作为甘肃乃至全国资深的戏剧理论家,他的讲述视角新颖,言而有据,令人信服。《问根秦腔》既是认识秦腔艺术、普及秦腔知识的理想视听读本,也为广大观众系统而充分了解甘肃戏曲文化深厚底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编辑:黄云  实习生:张亚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