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腔是我省第一代声腔剧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这一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尤为巨大。这一带的所有地方花鼓小戏,从剧本到声腔,几乎都无例外的接受过青阳高腔的哺育。五十年代,就陆续发现了不少青阳遗响,在各地农村依然活跃着,其演出形式有的是业余班社,有的是围鼓清唱,有的是参加节日灯会。如赣东北的都昌、湖口高腔;鄂东的麻城高腔、东路子花鼓;皖西山区的岳西高腔等等。黄梅戏源起于鄂东黄梅县,它和楚剧差不多都同时受到了青阳腔这个高台大戏的影响。这是任何地方花鼓小戏在它们向舞台大戏发展过程中一条必由之路。否则那就成不了什么气候。直到今天,我们在楚剧、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仍然不难发现有着丰富的青阳腔遗产。记得五六年我去武汉市观摩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东路子花鼓演出的青阳腔《金精戏仪》,这时我便油然联想到黄梅戏的《春香闹学》。八二年九月,我与王兆乾同时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第一次高腔会议。当时兆乾的论文是《浅谈青阳腔对黄梅戏及其亲缘剧种的影响》,文中特别论及黄梅戏在声腔和剧目两方面和青阳腔的承传关系,记得在剧目方面谈及的有十多个。我基本同意他的意见。但也感到有遗漏,稍嫌简略。从那以后我便为《黄梅戏艺术》写了一些“黄梅戏本戏考源”的文章。现将我所了解到的剧目,列表如下:
青 阳 腔 黄 梅 戏
《同窗记》 《山伯访友》
《槐荫记》 《天仙配》
《珍珠记》 《剪发记(花亭会)》
《陈可忠》 《袁文正还魂记》 《卖花记》
《玉簪记》 《云楼会》
《葵花记》 《葵花井》
《胭脂记》 《郭华买胭脂》
《罗帕记》 《罗帕宝》
《卖水记》 《血掌印》《卖水记》
《金精戏仪》 《春香闹学》
《升仙记》 《湘子化斋》
《琵琶记·琵琶词》 《赵玉娘自叹》
《寻亲记》 《花针记》
《彩楼记·花子骂相》 《闹黄府》
《秋胡戏妻》 《吕蒙正回窑》
《打 懒》 《卖斗箩》
在以上表中,其中《天仙配》《花亭会》《卖花记》《罗帕记》《卖水记》《血掌印》《春香闹学》等七剧六大一小,皆有专文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先说《山伯访友》:此剧简称《梁祝》,全国各地方剧种皆有,大同小异。此剧来源甚古,源头直可上溯到六朝民歌《华山畿》。历来关于梁祝的历史资料较多,各地报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所以不必专文重复。黄梅戏也没有什么特别超人之处,像莆仙戏的《红吊丧》,把丧事哭灵变为喜事,那是任何剧种也没有的。黄梅戏最早分上下两本演出,上本名《上天台》,写王母寿诞,金童玉女相调,王母大怒,罚令下凡,男为梁山伯,女为祝英台,七世不得团圆。《上天台》写二人死后同时归天。后来演出本则简化为从祝公训女起,包括《窑红绫》、《凉亭结拜》、《打枣》、《送友》、《访友》、《描药方》、《哭坟》、《归天》为止。进城以后则简化到从《送友》开始,以前情节一律删除。故名《山伯访友》。其显著特点:一是在楼台会中双方用一百四十多句“花腔对板”倒叙他俩从结拜、攻书到分别的全部往事;二是在“描药”中祝英台将十样药草全部用“阴司腔”唱出,十分别致。黄梅戏《山伯访友》和楚剧《梁祝》,看来都是同根同源,上承青阳腔的《同窗记》。《同窗记》作者为谁?不得而知。在明代青阳腔刊本中只有零出,而无全本。如《徽池雅调》中有《英伯相约回家》《山伯赛槐荫分别》;《尧天乐》有《河梁分袂》;《摘锦奇音》有《山伯千里期约》;《时调青昆》有《山伯访友》和《英台自叹》。这些单出,无疑都是青阳腔遗存,它们在黄梅戏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足印。而《英伯相约回家》出,乃是完全袭承了古本南戏《祝英台记》(见台版《风月锦囊》379页)的送别。仅仅只将其中较为典雅的曲词删除,为适应滚调唱法而将其中“诗白”全部改为曲唱,这就为地方戏移植青阳腔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此外黄梅戏的小戏《英台自叹》,显然也是源于青阳腔《英台自叹》(见《时调青昆》第95页),只是歌唱方法上有别:青阳腔《英台自叹》是以一支(泣颜回)曲牌,大量运用“曲中加滚”进行倒叙,从凉亭结拜,经攻书,分别到山伯来访结束,以表达英台对山伯的思念。而黄梅戏《英台自叹》则是采用“十二月”的形式,怀念她和山伯的相恋经过。青阳腔的《英台自叹》显然是个增出,时间较晚。
黄梅戏《葵花井》,乃是青阳腔《葵花记》的改编。青阳腔已无全本,但鄂东东路子花鼓有此剧,当为青阳腔的遗存。明刊本《徽池雅调》及晚明刻本《时调青昆》仅存《日红托梦》与《女帅考察》两个单出。此剧可能编于万历中期。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列入“具品”,并评之曰:“前半全袭《琵琶》,后半孟日红被毒,竟入荒诞。作者之胸次眼界,只如是耳。”从黄梅戏《葵花井》的情 节来看,许多大关目前半学赵五娘不说,后面上京寻夫,中途遇盗,被梁府毒死,抛尸井中,神仙相救,托梦及游十殿,学成武艺边关挂帅等等,都是传奇陈套堆砌而成。所以黄梅戏也极少演出。
《吕蒙正回窑》及《闹黄府》,是黄梅戏花腔小戏。从剧名看《吕蒙正回窑》当出自青阳腔《破窑记》或《彩楼记》,但衍吕蒙正回窑试妻是否贞节,在明刊本及岳西高腔中均未见此出,可能是艺人根据《秋胡戏妻》(见《尧天乐》卷二)之“恶套”而作,以迎合低级趣味,也末可知。《闹黄府》是套用《彩楼记》、、《诗赏》(又名《花子骂相》)的形式编成,将花子改名杨三笑,范丞相府改为恶霸黄府,借以骂世。所唱“十不亲调”,又似来自《目连戏》中《刘氏开荤》的花子所唱。
《郭华买胭脂》当是出自青阳腔《胭脂记》,写郭华热恋卖胭脂女子王月英之事。按此剧源于古本南戏《郭华》。《赵五娘自 叹》,从她自叹与蔡伯喈的悲剧婚姻经过来看,当是源自《琵琶记》中的(琵琶词),此词见青阳腔刊本《词林一枝》的《五娘描画真容》出。本来(琵琶词)乃是当时流行的时曲,赵五娘乃是用这种时曲来唱出她个人的苦难经历。最后是小戏《卖斗箩》,此剧又名《懒烧锅》,是从青阳腔小戏《打懒》改编过来。是出以丑为主讽刺懒婆娘的滑稽小戏。另外还有《湘子化斋》,但出自《升仙记》,演的是度妻菱英。可能是由民间唱本《韩湘子九度文公十 度妻》再搬上舞台的。
最后谈到本戏《花针记》,此剧前写后母狠毒,谋害前妻子女,似出高腔《白蛇记》;后半部刘文学被诬充军云南,其子迎春中状元后,至云南寻亲,客店父子相逢,全系模仿青阳腔《寻亲记》。此剧源出古本南戏《周羽寻亲记》,青阳腔早期传统剧目已无全本。《词林一枝》、《摘锦奇音》,岳西高腔均只存几个单出。
(实习编辑:姜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