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龙套的由来

2008-07-24 18:12:20来源:    作者:

   

    通常在戏剧舞台上,都是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所谓群众角色也得由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构成一个集体,不能由一个演员来演“大家”的。唯独戏曲舞台上的龙套,一个演员不仅扮演一个角色,而是扮演“大家”、“千军”、“众将官“、“喽哕们”、“小子们”、“巴图鲁”……。龙套不同于戏曲舞台上演“零碎儿”角色的演员,凡是有名有姓(或有具体身份的)以一个演员演一个角色出现的,如:家人、报子、老军、更夫等都不在龙套之列。龙套在台上出现不是个体,而是整体,以“堂”为单位(四人为一堂)。虽然,有时头旗(四人中的第一人)要为将帅带马递鞭、应差回事,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在跑龙套,总是以整体(一堂)出现的。
 
    为什么叫龙套呢?其说不一:有的认为,按戏曲的习惯,有些行当的角色,是以穿戴服装名称来命名的。如旦角“青衣”就是因常穿青褶子而得名的。衙役因常穿青袍得名“青袍”。龙套也是如此,龙套穿的虽有红、黄、绿、蓝、白、黑各色,但都是绣龙的,所以叫“龙套”。有的老艺人说,因为早年在神话戏里有跳龙形,如《金山寺·水斗》,这些跳龙形是龙套来演,是龙套的专行,所以叫“龙套”。著名京剧琴师徐兰沅先生认为这种说法不妥。他说,因为在旧社会什么事情总是把皇帝放在第一位,由于有些演员在演皇帝侍从时,穿的绣龙的帔。虽说,出场时侍从是第一个,只能说是龙(指皇帝)前面的套子而已,“龙套”这个词就传下来了,并无深奥意义。还有的说,从前并没有这一行,由于有了名角制,这些群众角色名演员不演,就形成有些人专门演群众角色,后来就发展成了专行,而且,还有“头儿”。举凡一场戏要几堂龙套可和“头儿”联系,由他来调配。而在场上表演,也以头旗为王,二、三、四旗为副。这种专行专业还有了组织,有时,他们不属于戏班,今天在这个班子,明天在那个班子,流动性很大。原来,龙套还讲究唱、表演,慢慢地就只在台上走和跑而已。关于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总之,在戏曲舞台上演群众角色的,但又不是单独的演“零碎儿”的角色就是“龙套”。具体的说,他们不是一个人演一个角色,而是演一个“集体”的角色。除了龙套以外,还有下面一些叫法:流行

    因为他们扮演角色有很大的流动性。一会儿演太监,一会儿演兵士;有时为了烘托堂上的森严气氛,在两旁站脚助威,伫立不动,顷刻间到了战场又跑出跑进,穿梭起舞。为了表明这一行演的角色很杂,流动性很大,所以叫“流行“。他们扮演的角色很杂,又都是小人物,动作台词不多,但在演出中也很重要。如《十五贯》况钟在公案上提笔点不下去,怕冤枉好人,左右为难时,龙套的喊威声,加强了这场戏的紧张气氛。《斩马谡》孔明和马谡对话时,孔明为了严肃军纪要斩马谡,而马谡赴刑前泣别的话,使得孔明也很难过,这时龙套“矮”的一声,提醒了孔明,孔明猛醒,忍痛地下令斩掉马谡。又如《托兆碰碑》老军行路时念“冷呀”,“饿呀“,“雁来了”,都是渲染戏剧气氛的。所以龙套的表演也不容忽视的。文堂

    龙套的表演,除了“跑”,则以静为主。即便演武将的随从兵丁,也和武行的翻打不一样,他着重走阵式、摆队形或站门助威。有时整出戏,龙套在官员后面一直站着不动,所以叫“文堂”。站的时候多,又叫“站文堂”。

    跑龙套 龙套不仅有站脚助威“静”的表演,还要有“动”(跑)的表演。台上各种集体上下场的队形、各种舞台部位的变换,都得靠龙套“跑”出来。所谓“跑”,除在战场以外,常指快走的意思,因为他们的台词、唱腔少,常常是无声的表演,所以变化要快,动作不能迟缓,否则会使戏拖沓、松散。龙套表演讲究“站如钉、走如风”,龙套在站堂助威时要如坚石一般,伫立不动;一旦动(跑)起来,犹如燕子抄水一般,敏捷而轻快。有些舞台气氛、环境变化,都是靠龙套“跑”出来的。“跑”和龙套分不开,所以又叫“跑龙套”。这个名称是各剧种普遍采用的。

    铁莲 皇帝出宫坐朝时的侍从(戴额子、挎刀)叫“铁莲”,龙套常演这类的角色,故名“铁莲”。

    打旗的 龙套表演时,常拿着门枪旗、红门旗、飞虎旗、月华旗;演神话戏时常拿着风旗、水旗、火旗、云牌。所以叫“打旗的”。

    跑兵的 龙套演的兵卒和武行的兵卒不一样,龙套不翻打的,只是跑阵式、摆队形,所以叫“跑兵的”。

    拨子 有名有姓或无名无姓,但能单独表演的“零碎儿”不算龙套,龙套演的是“兵士们”、“小子们”。四人出来常拿着拨旗,所以又叫“拨子”。

    另外,因剧种不同、地区不同。如东北地区常叫“跑大兵”;西北地区常叫“小板儿”。

    以上都是龙套的名称,可看出龙套在旧戏班里这一行是不被人重视的杂行。但在表演里还是很重要的。由于他们演得杂,能多方面锻炼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在科班里,学员人科后,启蒙的舞台锻炼,就是跑龙套。无论学什么角色,必须经过这个阶段,慢慢地再演旗(打大纛旗)、锣(拿开门锣)、伞(扣·伞、拿车旗)、报(报信传令),进一步再演配角、主角。

    龙套在舞台上的艺术作用,以及在舞台上对空间、时间的表现上,很有特色,值得戏曲工作者研究、学习。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