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戏剧演出需要所创作的音乐。用以烘托渲染戏剧环境气氛,加强动作及节奏,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助于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强化戏剧的主题思想,是戏剧演出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近代的戏剧配乐
近代的戏剧配乐一般主要指话剧配乐,可分两种:与戏剧进展不直接发生关系的音乐,如序曲、前奏曲、间奏曲、场面音乐等;伴随戏剧进行的作为台词背景的背景音乐和剧情有关的歌曲等 。范例如 L.van贝多芬的《埃格蒙特》、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等。20世纪出现的电影音乐属于戏剧配乐的进一步发展。
校园戏剧配乐的创作特征
校园戏剧配乐是依附于校园戏剧的特殊艺术形态,它既有一般戏剧配乐的共性特征,同时由于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又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考察当前中国大陆地区校园戏剧配乐现状的基础上,从戏剧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了校园戏剧配乐的创作特征,提出了创作方法的基本构想。
西贝柳斯的组曲与戏剧配乐
西贝柳斯终其一生都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民族主义是他早年音乐最突出的特点,除了那些交响诗名作,他的组曲、戏剧配乐和最初的一些交响曲,也都具有这些特点。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西贝柳斯生活在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他结识了致力于芬兰独立运动的作家,成为这些作家及其刊物的有力支持者。此时,民族主义倾向逐渐出现在他的音乐当中,例如《卡累利亚组曲》,一部由间奏曲、叙事曲和进行曲构成的组曲。后来,西贝柳斯对芬兰民族运动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爱国音乐,最有意义的当属用来配合一系列芬兰历史剧演出的组曲,其中包括著名的两部《历史场景》,而第一部是与《芬兰颂》同时发表的,当时《芬兰颂》作为历史剧的终曲名为《芬兰的苏醒》。
西贝柳斯的音乐在坚实的核心中包含着理性的力量,这一点似乎与德国音乐有着共通之处,所以在芬兰以外的地区,最早接受西贝柳斯音乐的是德国。到了二十世纪初,西贝柳斯已经被公认为芬兰首屈一指的作曲家,他也因此变得忙碌而多产。1905年,他受人之托为梅特林克的诗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谱写配乐,而在这之前,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已经以同一题材创作了著名的歌剧,但西贝柳斯的配乐以其浓郁的民族气息而与德彪西平分秋色,并使其名声更盛。二十年之后,他为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创作的配乐,连同这部《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其戏剧配乐的巅峰之作。
关于西贝柳斯组曲和戏剧配乐的唱片一向很杂,这里推荐一张由L.Segerstam指挥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录制的两首《历史场景》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尽管演奏者不是什么大牌,但是他们却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北欧的气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激情,带领人们在历史与诗的境界中徜徉流连,真正体现了西贝柳斯音乐的意境。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