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二人转起源与发展

2008-01-17 15:52:42来源:中国曲艺网    作者:

   

【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传统剧目】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以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唱腔】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彩扇的起源
  
  1952年10月,在吉林省文艺竞赛大会上,舒兰县艺人文工队演出《双回头》,而同场演出的开场节目是榆树县谷振铎等演出的东北大秧歌,服装美,彩扇艳,舞蹈火红,对比下《双回头》演员李青山,王希安的纸扇又旧又破,买不到纸扇只好买两块绸子,匆忙用稠子把纸扇糊上,扇股短,绸面稍宽,长出个缨来,想剪没剪刀,绸扇拿上场后,大家说带缨的绸扇美,舞起来好看,以后这种带缨的绸扇就传开了,代替了纸折扇。

“二人转”名字的公认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这也是第一次把二人转艺术带到首都北京。


大事记:

1958年8月,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在北京举行《小两口逛庙会》《三过文化岗》《接姑娘》参赛。

1962年6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吉林市宾馆看了二人转《劈关西》《听琴》等节目,给二人转工作者巨大的鼓舞与鞭策。

1978年10月,文化部调吉林吉剧团二队进京演出了二人转《老两口举灯》《买菜卖菜》再次把二人转艺术介绍给首都观众。

1981年9月,文化部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丰收桥》获词曲表演一等奖,从而在二人转史册上写下了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崭新一页,并在最具权威性的国家出版物中首次亮相。
  
1984年12月14日下午,应全国政协邀请,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三楼礼堂演出了《西厢观画》《包公断后》《南郭学艺》《回杯记》从而使二人转艺术登上中国最高层次的大雅之堂。

1986年8月21日,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中,吉林省参赛的四个节目一举夺得16项奖,居全国获奖曲目之首。

1989年8月,辽宁省地方戏赴日本富士山演出了《猪八戒拱地》《马前泼水》从而使二人转艺术真正地走向了世界舞台
  
1990年12月,江泽民在吉林省视察工作,在长春市南湖宾馆观看了《夫妻串门》《双赶集》

199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了由潘长江闫淑萍演出的戏曲小品《过河》,二人转首次在中央春节晚会上亮相。

200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刘老根》把二人转艺术更深一步介绍给全国人民。

   (编辑:闫琴)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