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1.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590—1600)
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创作了九部历史剧。在这些剧本中除了《约翰王》(1589)描写的是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外,其他的剧作则构成了两个内容衔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与《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与《亨利五世》(1599)。
这些剧本概括了英国从1377—1485年间一百余年的动乱历史,描写了英法战争和英国的封建内战,歌颂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谴责封建领主之间的不义战争,对人民的疾苦则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后一组剧本写理查二世优柔寡断,听信宠臣,他的堂弟趁机起兵篡夺王位,自立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虽然两次平定内乱,却整日忧心忡忡,害怕有野心家会像他曾经做的那样来夺取王位,而太子又是个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儿,国家的前途令人担忧。幸好太子改过自新,即位为亨利五世,他以对法战争转移了国内矛盾,收复了在法国的领地。前一组剧本则紧接后一组,写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因贵族内讧而失利,贵族纷争再加上平民起义导致争夺王位的封建内战--红白玫瑰战争。内战中,属于红玫瑰集团的国王亨利六世被杀,夺取了王位的白玫瑰集团在爱德华四世死后,其弟理查以狡诈、凶残的手段窃取了王位,最终也死于敌党之手。
这些剧本的艺术成就不一,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是英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莎士比亚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在剧中描写了阴险狡诈的贵族理查如何以血腥手段挤掉了六个合法继续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谴责了他的凶狠暴和昏庸无道,塑造了一个虚伪狡诈、残酷无情的暴君形象。《亨利五世》描写亨利五世做太子时不甘心宫廷中的刻板生活,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无赖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这两个剧本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亨利四世》创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喜剧人物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一个年过五十的破落骑士,一个好吹牛的懦夫,一个贪婪的冒险家。他是流氓头子,善于见风使舵、混水摸鱼。他否认任何道德,既无良心谴责也无怜悯之心,平生第一快事就是以粗鲁低级的方式向女子献殷勤,生活理想只是如何更大了限度地满足口腹之欲。他生性幽默,喜剧情节和笑料通过他的所言所行妙趣横生。他自恃是太子亲信,整天醉眼朦胧,坐在野猪头酒馆里,率领着一群年轻的地痞无赖,说谎、欺诈、抢劫。一但被太子拉上战场却又胆小如鼠,毫不顾及封建骑士的勇敢精神与荣誉观念,只会倒在地上装死,驮来敌人的尸体冒功。作品最后通过福斯塔夫被掌权的太子——“贤明”君王亨利五世驱逐,反映了封建势力及其附庸必将灭亡的命运。而福斯塔夫则作为一个活在老百姓身边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一个封建关系解体时期“无衣无食的雇用兵”和“冒险家”的典型,成为莎士比亚笔下最成功的喜剧形象之一。
在莎士比亚历史剧大受欢迎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驯悍记》 (1593)、 《维洛那二绅士》 (1594)、 《爱的徒老》 (1594)、 《仲夏夜之梦》(1596)、 《威尼斯商人》 (1597)、 《温莎的内风流娘儿们》 (1598)、 《无事生非》(1599)、《皆大欢喜》(1600)、《第十二夜》(1600)。其中最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这些剧本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而情节却异常生动丰富,非同凡俗。作者以幽默、欢快的笔触和如诗如画的抒情,来揭示人们的感情冲突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塑造了一批勇气过人又执着、风趣、机智、温柔的女主人公形象。她们追求自己自由恋爱的权力,与各种邪恶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戏剧舞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第十二夜》描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在海上航行遇险,先后流落到伊利里亚。这里的统治者奥西诺公爵正在向一位名叫奥丽维亚的贵族小姐求婚,却遭到拒绝。薇奥拉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做了公爵的少年侍人。从此,爱上奥西诺公爵的薇奥拉作为爱情的使者,奔跑于奥西诺和奥丽维亚之间,凭着她与自己孪生哥哥相貌异常相像,顺利解决了一系列复杂而又严重的爱情冲突。钟情少年侍从薇奥拉的奥丽维亚成了薇奥拉哥哥的妻子;而饱受对奥丽维亚单相思之苦的奥西诺公爵在发现他的侍从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之后,也认识到她感情的可贵,就和薇奥拉结了婚。剧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充满了巧合、悬念、误会以及移花接木、巧装改扮的喜剧因素,而处于全剧中心的是勇敢、热情、纯真的少女薇奥拉,在争取人格独立、幸福的权力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斗争中,她显示出忘我无私、坚贞不渝的品格,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全剧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威尼斯商人》则以较强的对社会讽刺、批判的态度见称。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货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不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翕,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细霞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样一个生动复杂、极端利己的高利贷者的形象,同时通过夏洛克,莎士比亚又为一切受民族与宗教歧视的犹太人鸣不平,体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剧中借生动的法庭对抗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使人感到作者驾驭素材的高超能力。
剧中性格纯朴、富有才华和正义感的鲍细霞则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她年轻、貌美、智慧超人,芳名远播,面对纷沓而来的求婚者,她把人的品行作为考虑的第一条件,而并不看重门第财富。她遵从父亲遗训,设置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供求婚者挑选,结果攫取金匣的摩洛哥王子得了一张骷髅画,拿了银匣的法国阿尔贡亲五看到的是傻瓜画像,只有聪明、坦诚的巴萨尼奥选中了朴实无华的铅匣,得到了藏在里面的鲍细霞的倩影。鲍细霞则毫不犹豫地投入这个贫穷的青年人的怀抱。这一婚姻标准实际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挑战,体现了鲍细霞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在法庭上,当凶恶的夏洛克挥舞着借据逼迫法庭镣害安东尼奥的性命时,所有的男人都束手无策,只有智慧的鲍细霞看出了契约的漏洞,重新对契约进行法律的解释,制止了满心报复的夏洛克的凶残行为,这又为鲍细霞的聪慧形象增添了明丽的一笔。
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则是反映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一出充满诗意地悲剧。意大利维洛那城有两个世代为亿的家族。一次舞会上,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一见钟情,但家族之间的仇杀使恋爱受到阻力。经劳伦斯祖父帮助,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罗密欧因替友复仇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泰保尔。亲王下令放逐罗密蔚蓝色,朱丽叶也面临被迫逼婚的窘境。神父给她吃安眠药让她装死,并派人通知罗密欧立即返回,但送信人却误了期。不明真相的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立刻悄悄赶回家乡,在她身边自杀殉情。不久朱丽叶苏醒,见爱人已死,悲痛之余,也用匕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鉴于世仇造成的恶果,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录柩前,多少世纪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后和解。这一对纯真的青年为了追求爱情自由,最终以死反抗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势力,在情节上虽属悲剧,却也充满了喜剧作品中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钱剧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实际是一首青春与爱情的赞歌。尽管主人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隔阂却消除了,爱情、理想最终得胜,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剧中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性,如朱丽叶等待罗密欧前来赴约的优美独白:
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黑夜!来吧,可爱的黑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这深情热烈的词句不知打动过多少少男少女的心。
欣赏
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四册收录了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的第三场,这是全剧的最后一场,也是本剧的高潮,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这对有情人,因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不能终成眷属而双双殉情,以年青的生命演绎了爱情的绝唱,他们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后面,是人文主义者对理想与爱情热烈执着的追求,当爱情与封建家长产生惊心动魄的对抗时,嫣红的玫瑰在中世纪的黑暗中凄然凋谢,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搏斗中,一个个年轻人倒下了,为了他们的理想,虽然,理想最终“活”了,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终究成了悲剧的人儿,他们的“毁灭” ,也就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美”。这悲剧的底蕴,究竟在何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封建家族的仇杀带来年轻人的悲剧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翁在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写到:“最好的戏剧不过是人生的缩影。”反映人生,反映自然,反映时代,是他戏剧主张的宗旨。莎翁是一位来自民间的艺人,他其实是民间故事,民间戏剧传统滋养起来的一位“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集中反映了莎翁早期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作者在剧本的开场诗中写到: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愿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他们悲惨凄凉的陨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作者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写成悲剧,并且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家族意识和家族之间的仇杀,从而把爱情这一永恒的题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在一起,批判的锋芒直指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反映了莎翁的所坚持的文艺“反映自然”的现实主义原则。
二、剧中人的“急”加速了悲剧的进程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要求有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课文所选的第五幕第三场,其尖锐的戏剧冲突可表现为三个主要人物的“急” 。
1、 帕里斯之急。帕里斯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之一。他深爱朱丽叶 ,并向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求婚 ,急性子的凯普莱特强迫自己的女儿三天后就与帕里斯结婚,朱丽叶被逼无奈,只好服下了劳伦斯长老给的假死药,于是婚礼变成了葬礼。帕里斯只好在夜里到墓地凭吊朱里叶。他遇到了从流放地曼多亚匆匆赶回来的罗密欧,他不听罗密欧的任何解释与劝告,一急之下,拔剑与罗密欧决斗,最终倒在了罗密欧的剑下。
2、罗密欧之急。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又匆匆与朱丽叶秘密结婚,又因出于无奈而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被流放到曼多亚。闻知朱丽叶自杀的“噩耗”,罗密欧悲痛欲绝,从一个贫苦的卖药人手里买来毒药,火速赶回维洛那,不想又撞到了帕里斯,好心的罗密欧劝说帕里斯离开墓地,可此时的帕里斯怎么能听得进去,于是,只好决斗……。可怜的罗密欧怎么知道自己的爱人只是假死,抱着与爱人相会的视死如归之信念,罗密欧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喝下了毒药。命运阴差阳错,使得两个年轻人在不到半个钟点之间先后追随死神而去。
3、朱丽叶之急。三个年轻人中,最有个性的当数朱丽叶。朱丽叶出身名门世族,其父凯普莱特时时盘算着怎样把她许配给一份好好的人家,而帕里斯伯爵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凯普莱特强迫朱丽叶与帕里斯结婚,遭到朱丽叶的拒绝,绝情的父亲威胁说:如果不听我的话,你去上吊也好,做叫花子也好,挨饿也好,死在街道上也好,我都不管。朱丽叶绝望了,急急求助于劳伦斯长老,长老决定用非常的手段帮助她。最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能与罗密欧长相厮守,她毅然喝下长老给的假死药,并且躺到自己家的墓穴,与死者为伍,当最后得知罗密欧已死,她果断将匕首刺向自己的心脏,这是何等的勇气!黑格尔在分析朱丽叶形象时指出:只存在“最艰难的考验”的时刻,她才“好象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条皱纹都显出来,又好象潜伏在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绝地迸射出来” ,让我们看到“这个心灵的全部坚强力量。” 人,只有在灾难、不幸袭击的瞬间,那性格美和心灵美,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可爱的朱丽叶,勇敢的罗密欧,最终未能挣脱封建家族仇恨的枷锁,他们惨烈的死,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和结局。剧中几个年轻人和凯普莱特匆忙的决定,火急的行动,加速了悲剧的进程,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三、悲剧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自问世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国舞台上盛演不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名字,几乎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英国作家约翰生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说:在所有其他的舞台上,最普遍的动力是爱情.爱情的力量使 一切善行和罪恶产生,并且加速或推迟了每一个行动。中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爱情犹如伊甸园里的禁果,是不允许青年人采撷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两个人文主义者,觉醒青年的代表,为争取自由、爱情和做人的基本权利,豁出生命也要把这禁果摘到手。他们所遭受的磨难和痛苦,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是不可想象的,莎翁在剧本中表现了“普遍人性的真实状态” ,综合了悲、喜、善、恶的因素,变化无穷,足称“生活的镜子” 。为我们展现了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生活的一面。剧本中的劳伦斯神父是一位可敬的长者,有智慧、有学问,更难得的是他对于一对有情人的反封建婚姻,自始至终是同情的,支持的。这有别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同类人物,像卜伽丘笔下的那些中世纪的神父,个个阴险狡猾,是为非作歹的特权阶级,只能成为被讥嘲、唾骂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把劳伦斯神父看做人文主义者的代言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此时的意大利虽然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但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阶段,应该说是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违抗父命,甚至以死殉情,这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不能不说是一种反封建的进步行为,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起了一定的配合作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象《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接近,因为主人公虽然死了,但理想却胜利了。
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当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成功还因为她是一部诗剧,其内容的青春与热烈,其语言的抒情、优美、诗化,用柯尔律治的评价就是“处处是青春与春天”,她是莎翁诗剧的典范,是进行戏剧文学学习和欣赏的精品,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第105首中说:“真、善、美是我全部的主题” ,要求“三题合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真善美的杰作,她达到了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