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启示 ——以《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为例

2017-08-10 14:02:31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孙佳山

   
《西游记》原著版本、章节众多,丰富的内容含量也为“西游记”题材的改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的“盘丝洞”“大闹天宫”“女儿国”等故事,也被后世改编影片所不断选用。

  《西游记》原著版本、章节众多,丰富的内容含量也为“西游记”题材的改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的“盘丝洞”“大闹天宫”“女儿国”等故事,也被后世改编影片所不断选用。近年来,以此题材改编影片已多达30部左右,并且已经出现了多个自成体系的系列电影。随着电影《悟空传》的当下热映,“西游记”题材改编问题再次引发了广泛的街谈巷议。


  除了周星驰已经明确提出在《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之后还有续集以外,刘镇伟的《大话西游》在2016年也推出了号称“终结篇”的《大话西游3》,而预定了2018年春节档的《西游记之女儿国》则与郑保瑞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同属一个系列。据悉李安也在准备拍摄《西域记·玄奘》,并邀请阿米尔·汗主演玄奘。在当下已经出现了“西游”题材改编影片的新一轮高潮。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古装、神怪、武侠片为主的一次大规模资本投资热潮中,由于《盘丝洞》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一度出现了30部左右的“西游记”题材改编影片,还有上百部类似题材的神怪片。《盘丝洞》的出品方上海影戏公司也曾计划将《西游记》制作成10集的系列电影,并准备推出第二部《芭蕉扇》。然而,在那一轮资本投资热潮中,一方面有着《盘丝洞》等作品取得的光鲜成绩,另一方面《芭蕉扇》中途流产了,因为当时国内的院线大多集中在上海等少数大城市,还不具备区域性的集群效应。和今天的中国电影产业非常类似,票房在高速增长之后突然放缓,资本投资热潮所带来的相关高昂制作费用,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在这种局面下,那时候电影市场的走向也就显而易见:不仅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电影公司迅速破产,就连推出《盘丝洞》的上海影戏公司,也因为大制作《杨贵妃》的票房惨败而血本无归,“西游记”题材改编影片的进一步探索随之戛然而止。


  以史为鉴,中国电影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惨痛教训,应该足以映衬出今日新一轮“西游”题材改编影片高潮中的众生相。《西游伏妖篇》以近20亿元票房,超过了前作《西游降魔篇》的12.47亿元,打破了预售票房、IMAX票房等一系列纪录,也毫无悬念地预定了迄今为止“西游”题材影片的历史票房纪录。然而,在号称30亿元的保底发行的名义下,《西游伏妖篇》的出品方多达21家,其排片率一度接近40%,在线售票平台更是为之付出了2017年“票补”的至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悟空传》《西游伏妖篇》的光鲜数据背后,是中国电影院线与发行的半壁江山在支撑,这远比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那场资本热潮更为极致。《西游伏妖篇》的成功会不会是当年《盘丝洞》式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按照这个节奏是否会促进中国电影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否会推出更多、更好的高品质“西游”题材改编影片?令人深思。


  无论是《星球大战》系列还是《哈利·波特》系列,超大IP的养成不仅需要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庞大的架构体系,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更需要完善的文化工业体系支撑和长远的制作规划精耕细作。在这个逻辑上,一国的国民IP,就不只是一国国民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坐标图,更直接考验着这个国家电影行业的平均素质和基本水平,是一个行业智慧的结晶,更是一国文化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西游”题材的改编影片可能还会进一步井喷,并将有好莱坞等中国电影之外的强势力量持续进场,也一定还会受到更多领域的关注和引起更大范围的争议。在这场资本盛宴中,能不能将以“西游”题材为代表的中国故事创造成中国的国民IP式系列作品,就是在将来历史地回望、考量这个时代的核心指标。


  有人曾说:“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中华民族遭遇什么样的劫难或者波折,孙悟空和《西游记》永远是中国的属物,它让中国人对空间、对风景的想象更加深沉了。”在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历史转型进程中,围绕着《西游记》的相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事实上已经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审美、情感、认知结构之中,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就连世界领先的我国暗物质探测卫星,都被命名为“悟空”,足见“西游”题材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位置。


  从1927年的《盘丝洞》开始,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游记》已经过了上百次的改编,《西游记》文本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性、多义性,使其甚至可以以颠覆自身的方式来适应不同时代的多样性需求。因此,对《西游记》文本的每一次的重新书写、重新描绘,都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话语场域内所博弈和协商的结果。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都在以不同的“历史蒙太奇”的方式,被投射到银幕上的“西游记”形象中。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后现代转型,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四大名著所构建的古典世界及其价值观,也将由现代的、后现代的技术手段和意识形态,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后工业消费主义价值观所重塑和重写。这虽然不是一个线性的、进化式的发展历程,但无论如何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到来。我们必须讲好我们这个年代的“西游记”故事,因为在眼下,经过20世纪的广泛传播和辐射之后,《西游记》已经在世界范围都产生了跨区域、跨种族、跨代际的影响。


  有消息称2020年东京奥组委也在考虑将深受我国《西游记》影响的动漫作品《龙珠》中的孙悟空形象作为东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这条消息无论是否成真,在发展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通过“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播好国家形象的当下语境,以《西游伏妖篇》《悟空传》为代表的这一波“西游记”题材改编高潮,能否承担起这样的时代文化责任,能否完成像《盘丝洞》《铁扇公主》《大闹天宫》《西游记》(1986年电视剧版)《大话西游》等作品在各自时代所起到的历史作用,这或许就是《西游记》这个超大IP在当代所无法挣脱的最大历史挑战。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