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封高中毕业生写的“古文自荐信”在网上引起了许多波澜。这位向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发出3000字古文自荐信的高中男生,虽然目前尚未如愿,但在网友间却引发了众多的争议。有为之惋惜的,但更多的是负面的评价,“自负”、“不自量力”等等批评不绝。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评论和调侃,更多针对的是古文写法以及文章的意义,而对于文章本身则很少点评,不少网友直接表示“不懂”,也有网友认为古文写作是“屠龙术”,无益于现实。
实际上,汉语之美,原本并不仅仅限于意义之美,同时文字语言本身的审美也同样重要,这或许也正是它传承数千年不绝的原因之一,那么,在今天这个语言文字越来越工具化的时代,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语言文字本身呢?
形式意义不可偏废
“有才”是许多网友对这位写信自荐的高中生的评价,但对于是否破格录取,则众议纷纷。对此,着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晓勤说,“在我以往的接触中,也有不少类似的学生,有的人想要出奇制胜,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无可厚非。但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不能被其手段和形式本身所迷惑,要多问、多考察,看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符合专业录取的标准。因为现实往往是复杂的,有的人在某一学科方面有一定的钻研,但是在其他相关知识方面又有缺陷,因为综合成绩偏低很难考上他心目中的学校。考查的院校和老师就要从本学科专业要求出发,看看他是否在这一领域中有过人之处,是否具备专业素质和潜力,其他方面的缺陷是否可以弥补。现在各个学校录取的渠道都很多,要求也各有不同。如果真有才学,专业上的造诣很深,也未尝没有破格录取的希望。此外,这些偏才,也可以先报考门槛稍低的院校,这些院校在很多专业方面也有非常优秀的老师,足以提供好的指导。需要进一步深造时,再报考名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毕竟重点学校的门槛,通常都比较高,竞争比较激烈,过于破格,可能也会涉及一些公平的问题”。
对于古文自荐信,杜晓勤说,“通过写古文毛遂自荐,这一行为本身不应苛责,每个人都有追求上进的权力,只要不触犯法律、违背道德,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追求上进,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网上对于自荐信的评论,更多关注于文章所表达的意义,而对文章本身则少评价,然而,文字能力本身,同样也是才学的一种。杜晓勤说,“文学作品,最终总是要表达思想感情,思想深邃、情感真实,即使文字不怎么美,也会打动人。但另一方面,假如文字本身就很美,即使是思想不那么深刻,感情不那么深邃,也同样有它的美感,同样能吸引人。古文中的骈文、赋也同样让人反复地吟诵、把玩,还有顶针、回环、拆字、合字、藏头诗、宝塔诗等等,本身也具有美感,这也是汉字语言本身形式的美学特点”。
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工具化,忽视语言文字本身审美的现象,一直都有学者批评,对此,杜晓勤说,“比如说用文言文、韵文写作,写现代的东西,或者不写现代的东西,也很有趣,偶一为之,未尝不可。也不必每篇文章都追问思想是否深邃、情感是否深沉。当然,一味追求这种形式上的语言美,也不好,事实上,形式和意义本身并非两极,不可偏废。”
每个时代文字都有独特性
今天人读古文,往往会被其中的韵律、美感所征服,但同时,现代人写古文,能够写好的却也很少。杜晓勤说,“可以欣赏,但我不赞成一味地仿古,每个时代的文字语言都有它独特的时代美,过于推崇古文,觉得今不如昔,也是不对的。”
今昔之间,究竟如何判断?杜晓勤说,“并不是说白话文就没有美,不是这样的。虽然我本身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但我并不认为今不如昔。现代诗中也有许多非常好的,比如戴望舒、闻一多、胡适他们的诗,读来也非常美,而且能够表达许多用古文无法表达的东西。当代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比如网上的段子,也不仅仅只有搞笑的,也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不是古文所能表达的,甚至用近现代那种雅化的语言去写,也很难表现。”
事实上,当代人对于古文的崇尚,很多时候源于新奇和陌生感。杜晓勤说,“偶一为之,偶一读之,会让人觉得很新奇,但是看多了,也未必一直都觉得好。人们会佩服当代人写出的古文作品,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古文的,可能读起来也会感觉累。”
古雅而今俗,当代人觉得古文很雅,而近古的人会觉得中古文字很雅,杜晓勤说,“这种现象一直都有,它和时间的错位有关。每个时代的作品流传到后世的,往往都是精品,而当代的作品,则各种都有,人们读到的未必全是精金美玉,许多一般的东西,自己也能达到,所以不以为然。但是假若把时间错开,二百年后的人们,再来看我们今天的作品,也可能会觉得很古雅,因为他们的写法已经不同了。比如书法,我们看古人的书法,可能只是古人的一张便签,一篇日记,无非写的是柴米油盐日常生活,但是因为时间久远,流传不易,我们就认为是书法,是作品。因为今天的人不再以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了,书法水平自然就不高。古诗也一样,今天的人不学了。这种时间错位造成的神秘感、陌生感以及他化,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觉得古文更美的原因。所以不应该盲目地厚古薄今。更重要的是,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发挥出当代文字语言的美感。而且,也并非今天的人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美的追求,比如网络上,虽然有很多大白话,但同时也有很多出口成章、非常有才华的人。”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汉语本是具备独特美感的语言,它本身是形式和意义综合的语言,也是中国文明传承久远的根源之一。而漫长的言文分离的历史,也造就了汉语特殊的状态。在今天,又该如何发扬语言文字之美呢?
杜晓勤说,“语言文字不断工具化的现象确实存在,这本身也是自然需求。普通人使用,更多的是使用它交流、表达的功能,会追求效率,而效率和美感,许多时候并不统一。所以,对普通人来说,可以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但不一定非要追求。同时,每个时代都会有人去追求和发展语言文字的美,现代社会亦如是,比如作家、诗人、演讲家等等。”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追求文字之美,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变小。杜晓勤说,“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美的形式本身就是传承不绝的条件之一,我们看古文,会觉得它很好,很美,对它承载的思想、历史、文化等等也会更有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价值的东西,也需要好的形式承载它,才会传承久远。”过分的工具化往往会导致传承的失落,也导致一个民族文化的失落。杜晓勤说,“如果忽略了文字的审美,历史就可能断裂,文明就可能失传。当然,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每个时代的文字工作者、语言工作者、艺术工作者,都会不自觉地去追求语言文字的审美,不断地传承和发掘文字的美。”
值得注意的是,发扬语言文字的美,不仅仅应该从古文中寻找,也应该在当代社会中发掘,杜晓勤说,“追求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是应当的,比如说网络上有些太俗、太偏的语言,应该加以纠正,但同时,也不能拒绝新的语言形式,不能认为俗的就是不好的,那样会让语言文字失去内在的发展动力。而且,很多时候,雅本来就是从俗而来。”
合适地使用语言文字
那么,究竟是否应该推广和提倡使用更美的语言文字,又该如何让人们的语言和文字更美。
杜晓勤说,“电视上的成语大会、汉字英雄、古诗比赛等等,学校里推介的美文阅读、经典精读等等,其实都是在追求文字之美,这是很好的事情,应该多做一点。”
至于究竟怎样的语言文字才是美的语言文字,杜晓勤认为关键在于合适。他说,“追求语言文字的美感,会让每个人的谈吐写作更加合适,也就是说,在合适的地方说合适的话,写合适的文字。”
怎样才能做到合适、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杜晓勤说,“这是一个应该重视的语言修养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培养、熏陶。而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符合当时情景的语言。”杜晓勤说,“有时候会有一些误区,比如说过分地工具化,追求意义而忽略形式,会出现接受上的困难。其二,过于追求形式也不合适,过分地古雅和过分地通俗都可能造成表达的障碍,同样,太俗了也不好谈。恰如其分,本身就是一种美。”
(实习编辑:葛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