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杨炼
9月15日下午,“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回展”(大连站)在大连艺术展览馆开幕,诗人、评论家杨炼到场并讲话。开幕式之前,记者对这位30年前中国文化的先锋人物、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获得者进行了专访。谈到文学,杨炼依然意气风发。
1983年,杨炼以长诗《诺日朗》出名,成为当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1988年被中国大陆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1988年,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员会邀请,前往澳大利亚访问,其后开始到处漂流。迄今二十余年,足迹遍及欧、美、澳各个角落。以下是记者与杨炼的对话。
记者:杨老师,曾经跟任戬(大连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老师了解过您当年创作长诗《诺日朗》时的情况,那时候真是中国文艺的井喷时期啊!
杨炼:啊?任戬当时是在北京的,我们那时候都还年轻。再见到他帮我带好。
记者:好的。这三十年来,您在世界各地漂泊,是世界文学艺术的参与者、亲历者,您觉得,这三十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处在怎样一个趋势上?
杨炼:先说国内,这三十年,文学艺术的关注程度确实在降低。这是大势所趋,因为大家的诉求点更加多元了。那么,在这种形势下,能关注文学艺术,能坚守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境界,尤其难能可贵。
记者:那您感觉如今文学家的创作空间够用吗?
杨炼:寻求空间上的突破是文学家的永恒主题。从世界范围看呢,西方在文学艺术上当然已经比较完备了,至今在表面上看也依然比较完备。当然新问题每天都有,他们也面临着全球化以来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诗歌的角度来说,诗歌依然为人类的精神提供食粮,提供提升的介质。
记者:文学家依然需要坚持。
杨炼:是的,坚持是美德。
(实习编辑:李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