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小沈阳提示我们: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

2009-04-06 11:14:20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马永

   

作者:马永

    这个春天,小沈阳太火了。

    有人说小沈阳今天的火,是因为他的师傅赵本山,而我认为,小沈阳今天的火,源自在我们的娱乐视线中已经存在了若干年的“小丑文化”的泛滥。

    在许多反映欧洲宫廷生活的影视剧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小丑”。他们打扮成扑克牌里“小鬼”的样子(准确地说,“小鬼”的样子是根据小丑的形象创造的),或者干脆请一个侏儒,跟随在皇帝的身边,不仅仅是插科打诨,而且他们蹦跳,他们献媚,他们发出奇怪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小丑存在的时代很早就过去了,因为随着欧洲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这样低俗的表演实在不能让人提精神。小丑,在中国古代宫廷中也有存在,还有一说它是中国戏曲的发源之一,并且一直保存在中国戏曲的行当之中,但被艺术化之后的小丑,特别是戏曲中的丑角,因为有了意象化的加工创造,它已经摆脱了“丑”,而成为一种艺术的“美”。

    可是,在我们今天的娱乐形式中,一种“小丑文化”正悄然泛滥起来,正扭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

    二人转正悄然发生重大变化。曾经有过二人转应该归戏曲艺术类,还是曲艺类的争论,因为二人转具备“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特有的艺术特征,但它的具体表现方法,却更象是曲艺。也就是说,传统的二人转形式,以讲故事为主,节目多数是与戏曲小戏剧目几乎无异的《劈关西》、《三盗芭蕉扇》、《杨八姐游春》之类,虽然里面也有很多荤词,粉词,但主要还是靠了唱功取胜。到了今天赵本山为“代表传承人”的“现代二人转”,故事趋向荒诞,我们看到了更多只以男女演员相互调侃、或者是在服装上搞怪之类的形式,演唱传统曲调退居次席,唱流行歌曲或是一捧一逗的相声形式成了主流。无论演员是在男装女,还是女装男,换汤不换药。

    这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表现得很充分,无论是小沈阳的“七分裤”,还是“丫蛋”与小沈阳的模仿演唱,都是典型的“现代二人转”。这与赵本山原来的小品差别明显。赵本山曾经的小品多数是经过剧本创作和导演过程中的精细加工,以故事机巧,幽默表演和语言取胜的。而这个《不差钱》,据说是师徒几人后台“攒”成的节目,表现在舞台上,卖弄技巧在节目中的比重非常大,已经纯粹是二人转的一个变种。

    这里并不是要批评小沈阳,更不是要批评赵本山,本文要提醒大家,其实这种已经成为“小丑文化”娱乐节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晚会的主流,比如某著名卫视的“名牌栏目”,总是好几个主持人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或调侃嘉宾,或相互讽刺取笑,穿着打扮也十分另类,绝对接近“小丑”的水平;还有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大家都要以出洋相取胜的,都属此类。

    小丑,与中国戏曲里的丑角不同,也与马戏团里的主要是靠机巧取胜的小丑不同,是低俗的代名词。低俗也好,通俗也罢,如果俗得过了头,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对美的判断对美的倡导,仍然存在审美底线,我们是不是要容许这样的以“丑”为美的“小丑文化”泛滥,绝对值得思考,毕竟它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相悖。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