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香奈儿的态度》:法国式资本家神话

2008-08-08 18:23:06来源:    作者:

   

作者:钱晋玳

    不管一个人喜欢还是厌恶香奈儿,都不得不承认她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个神话,而且她的真正神话远比她费尽心力“翻版”的那些笨拙神话精彩得多。

    本书名叫《香奈儿的态度》(L’Allure De Chanel)而不是“香奈儿的自述”。这是一个很讨巧的名字,暗示这本书写的不是香奈儿的真实故事,但却记录了她真实的声音,她的说话方式和她希望人们相信的香奈儿故事。作者保罗·莫朗,和香奈儿一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名,曾被认为是法国学识渊博、最有才华的小说家。在那个盛产狂人艺术家的繁荣年代,他以职业外交官的身份出入各种沙龙和聚会,在一次圣诞聚餐中认识了香奈儿。这本书记录了他在1946年与香奈儿几次彻夜长谈的内容。当时他匆匆写下一份手稿,30 年后才得以出版。那时两人都已不在人世。

    这位前外交官有一支生花妙笔。在他笔下我们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老妇人,尽管已衰朽不堪但却依旧心有不甘。书里充分展现了她的狂妄与自恋、刻薄与恶毒、城府与算计、附庸风雅与虚荣。当然也有好的方面:眼光锐利准确,行动果敢坚决,能颠覆观念并且把握机会,还有对工作的敬业和热情。把这些好的坏的加起来,就是一个标准狄更斯笔下新发迹的资本家形象,除了时代和性别不同。难怪法国人要说香奈儿是20 世纪法国的伟大人物。在英国,这样的伟大人物一个世纪前就已产生了。

    新发迹的资本家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给自己编造神话。这些神话大都套路固定千篇一律,包括一个凄惨无比的童年(但是热爱读书,志趣与众不同),有传奇式浪漫机遇的青春期和个人奋斗青年期,最终发了大财并成为社会楷模。从狄更斯的时代开始,这种每天喋喋不休宣传自己神话的人就已经在英美泛滥成灾。香奈儿提供了这个神话的法国版本。在这个神话里她6 岁丧母(事实上是12 岁),父亲把她交给姨妈们抚养(有记录证明她是被送进了孤儿院)。姨妈们个个又丑又蠢又刻薄又邪恶,赛过格林童话里的巫婆,对她进行了人世间最惨无人道的虐待(从头到尾她也没举出一件让人信服的事来证明她们有多坏)。然后在1910 年16 岁的时候(官方记载她生于1883 年)她开始浪漫,跟一个男人私奔,离开了万恶的姨妈们。后来她再次私奔后来到巴黎,情人帮她开了一家帽子店,一个伟大的传奇就此诞生。蹩脚的英美神话模仿秀。

    事实上不管一个人喜欢还是厌恶香奈儿,都不得不承认她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个神话,而且她的真正神话远比她费尽心力“翻版”的那些笨拙神话精彩得多。这是一个时代神话。德国被击败后危险不复存在,每个人都获得了选择生活享乐方式的自由;美国式消费概念进入欧洲,所谓的上流社会影响力日见式微。“一个世界已经完结,另一个世界必将诞生。一个机遇出现了,我恰好在那里,我抓住了它。”香奈儿神话的精彩之处在于她重新定义了时尚的含义:“我们所需的,是简单、舒适、整洁。”时尚就是与时间和地点相匹配:“不存在什么时装的艺术”;“时装是一种技术,一种职业,一种生意”; “时尚应该能够消亡,并且迅速消亡,这样商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这些观念被她的同行们当作离经叛道而大光其火,却在消费者中大行其道。

[NextPage]

    她在美国发了财,美国的成功又刺激了她在本国的声望。这样的神话才是20世纪的神话。凄惨童年的神话属于19世纪,拿它披在身上是过时的滑稽。香奈儿的资本家神话是法国式神话,与英美神话相比它们有不同的起源。英国人是航海民族,他们的神话是海盗德雷克和冒险家鲁滨逊的神话。美国是辽阔的未开发大陆,他们的神话是拓荒者的神话。传统欧洲大陆国家法国有的却是圣女贞德的牧羊女神话。香奈儿也是个牧羊女。

    和圣女贞德一样,她们身上都带着颠覆性的目的和力量。后者在奥尔良的城墙下宣称“我是上帝的代言人”,前者则在巴黎的康邦街宣称“我就是时尚本身”。贞德被烧死了,因为除了天主教会没人能代表上帝。香奈儿却不会被送上断头台,因为所谓的上流社会已没有这个权力了。

    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香奈儿的身上有那么多恶毒的仇恨,尽管她得到几乎所有人的宠爱。工人爱戴她,因为她提供工资和福利;消费者拥护她,因为她提供服装;沙龙和酒吧里的艺术家们喜欢她,因为她和他们一样离经叛道;昔日的上流社会也纷纷巴结她,因为她已经是巴黎的新贵。但是这些都不能化解她对上流社会固有的仇恨和怒火。她想尽办法羞辱他们:“我雇佣上流社会的人物,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为了贬低他们的身份”, “我有其他的报复方式,我承认我曾经寻找过。”她用最恶毒的语言描述他们:“国王消失了,但是高等妓女们依然存在。”几十年如一日,她的仇恨始终不能平息。

    许多人包括香奈儿本人把这归因于她童年遭遇所造成的心理阴暗面。我却宁愿相信这是她的牧羊女血统在作怪。她的仇恨也许源自数百年来牧羊人对上流社会的天然不满。但贞德有对上帝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柱,香奈儿却没有。支撑她这样不断仇恨的力量只能来源于虚荣心。在书的最后她自己无奈地承认说: “我是极其骄傲的,或者我错了,我只是有点虚荣。”真正的骄傲“只属于路易十四”。莫朗在前言里引用《农民新贵》里的话说: “我们的世纪将是牧羊人进行报复的时代。”

    1946 年的冬天寒冷凄凉。马歇尔计划尚未启动,欧洲大陆上一片战后的萧条,说饥寒交迫也不为过。莫朗和香奈儿在这时重逢,两人都是失意人。前者因为在战争中背弃他的老友戴高乐投靠维希政府而声名狼藉,被法国人视为公敌,后者则因战争已失业7 年。两人都已年入花甲,在夜复一夜的长谈中却“只想回到世间,卷土重来”。他们成功了。1951 年莫朗以一篇《塞维利亚的鞭笞派教徒》重新获得法国的承认。3 年后香奈儿以71岁高龄复出,延续了战前的辉煌。圣女贞德的牧羊女神话,600 年后最终以喜剧收场。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