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刘震云:我对清高有种本能的怀疑

2007-12-05 19:25:50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作者:徐梅

  一般的清高的人都是专业作家,专业作家是拿工资的。这是一个很荒诞的事情,你说一个钉鞋的,他能因为这个鞋匠的职业拿工资吗?他是靠钉一个鞋拿一个钱来养家糊口的  
 
  依照导演冯小刚的回忆,多年之前,王朔在颐和园第一次与刘震云见面。刘震云带来一个10集的电视剧剧本——《一地鸡毛》。

  刘走后,王朔一个下午都关在房间里看剧本,夕阳将下,王朔走进冯小刚的房间,把本子扔在桌上,幽幽地说了一句,“刘震云是当代小说家里,对我真正能够构成威胁的一位。”

  多年后,刘震云坐在记者面前,听这个段子,笑得含蓄,他说,“如果王朔真这么说过,我愿意说,在用汉语写作的人当中,对我构成最大威胁的人是王朔。”

  这个青年时代写过《塔铺》、《新兵连》、《单位》、《官场》、《一地鸡毛》等中短篇的小说家,迈入中年后,拿出了《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花》、《故乡面和花朵》3部长篇。

  与影视圈的牵手,使他近些年来的身份更加复杂了一些,他和冯小刚、王朔,一度被称为影视圈“铁三角”,冯小刚也毫不讳言,“有两位‘爷’托着我,一个是王朔老师,另一个就是刘震云老师。我是从他们那里吸取营养,来完善我的电影。”

  与冯小刚合作推出了《一地鸡毛》、《手机》之后,传说中的《温故一九四二》也将在明年年底正式开机。

  再度合作之前,两人为今年的贺岁档各自忙活,冯小刚拿出了《集结号》,刘震云则担纲制片人和编剧,年底推出电影《我叫刘跃进》,成为中影集团打造的“中国作家电影”的第一炮。

 
 
《我叫刘跃进》剧照

  会钉皮鞋,又会嘣爆米花,有什么不好

  对于刘震云的跨界,业界各有说法。“一个写小说的,没事儿老往影视圈扎,隔三岔五还在电影上露一小脸儿,别人就觉得你这人不踏实。”他笑呵呵地说,“客串个电影有什么呢?出席个活动,参加个新闻发布会又有什么呢?这就跟去菜市场买菜,小贩说,‘大哥,麻烦您给递个秤。’捎带手的事儿,怎么就掉了你的价儿了呢?”

  他很爱拿自己的农民出身说事儿,喜欢拿祖辈的乡野生活经验作为现实参照。 
 
  “我生长在河南一个特别小的村庄,庄子叫老庄,这个名字是我外祖父取的,挺有意味的。这是一块盐碱地,维持生计的惟一办法就是熬盐,拿盐去换粮食。我外祖父跟人家不一样,他不仅熬盐,还熬碱,他推着车去卖,他吆喝‘老刘家的盐来了’,同时也吆喝‘老刘家的碱来了’,熬碱没耽误熬盐,熬盐没耽误熬碱。”

  他把写小说比作“一门手艺”,“一个人不看小说,不看电影,他死不了,别觉得这事儿有多大。”既是门手艺,则艺不压身,“你会打狗也会撵鸡、会吹笙又会敲梆子、会钉皮鞋,也会嘣爆米花,这都不是坏事。”

  短篇小说《塔铺》发表于1987年,这篇小说为他赢得了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在看,这个作品不见得写得有多么好。”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让他“第一次通过写作,找到了自己跟世界之间的各式各样的关系”。

  在此之前,他有相当长的痛苦期,“80年代,老一辈作家关心的事儿是改革,中国向何处去,人民的疾苦,历史的反思。”年轻人学着前辈去思考,一支笔沉重得提不起来,“我每天发愁怎么改革,怎么反思,怎么思考历史的出路,最后写着写着写烦了,觉得要是文学这么写的话,对于我真是没有任何乐趣。”

  《塔铺》里他放弃了对这些大命题的追问,他写了很多小时候刻在心里的感触和记忆,比如乡间暮色如何升起,比如乡间女子粗壮的身体和脸上细长的绒毛。

  打开自己与世界的认知通道之后,写作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一地鸡毛》、《官人》等作品喷薄而出,为他赢得了“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的大帽子。

  1999年,他推出长篇力作——200万字巨著《故乡面和花朵》,这个大部头花了他8年时间。

  他对写作环境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很多作品都是在《农民日报》的办公室里写成的。[NextPage]

    干嘛不写《一地鸭毛》呢?

  自己写得愉快并不等于读者买账,《故乡面和花朵》推出后,曾有人戏言,全中国有耐力看完这部小说的人不会超过10个,真正能看懂的不会超过3个。 
 
  朋友也找他谈,“好好的,写这些干嘛,就照着《一地鸡毛》的路子写下去,不是挺好的嘛!整什么妖蛾子啊!”

  “《故乡面和花朵》和我以前的作品非常不一样。过去的写作,像《一地鸡毛》、《故乡天下黄花》、《温故一九四二》等,主要是现实世界打到心上,从心里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一种情感,《故乡面和花朵》完全不同。当我过了30岁之后,我就特别向往一种非经验的广阔和深厚。”

  他笑起来,说也不是不想接着《一地鸡毛》,再写一篇《一地鸭毛》,“问题是我已经离开了写《一地鸡毛》的状态,往前走着走着,走到另外一条路上了。而读者的心态好像是去火车站接人,总想见到熟悉面孔,对陌生人有种本能的抗拒。”

  他说,自己是不在乎外界评价的,“我一路都是在非议中走过来的。”

  《一地鸡毛》刚发表的时候,有老作家当面批评,“你这是小说吗?小说能这么写吗?没有任何结构,没有任何冲突,也没有起承转合,这完全就是小林(小说主人公)一家的生活流水账。”

  “小人物,大感觉”是刘震云自己总结的作品的基调,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记录了刘震云对自己作品的捍卫。

  《一地鸡毛》投拍前,刘震云找到冯小刚,对他说,“我写的不是凡人小事。写的是凡人大事。如果拍出来仅仅表现的是凡人小事,那我认为可以不拍。话说回来,凡人无小事。泛泛地说,苏联解体、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埃塞俄比亚的大饥荒、柏林墙的推倒,这些都是被公认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事。而孩子的入托问题、涨工资评职称的问题、分房子的问题,包括发生在‘八部七局六处’里的琐琐碎碎的事情,则被公认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放到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你可以问问走在街上的人,对他个人来说,是分房子、涨工资这件事大,还是苏联解体的事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

  1年后,走哪儿被夸到哪儿,“写得好啊,哐,给我扣一顶新写实主义大帽子。”

  “虱子多了不怕咬,我被人说惯了,无所谓了。”采访那天他穿件中式黑袄,他把手袖起来,说自己这些年生生从一个老实听话的农村孩子变得逆反了,“别人都说好的事儿我还不乐意干呢,别人都说这事儿不成,你别去,我还偏去了!”

    金铁木将再现大明宫 余秋雨、刘震云等相聚出谋划策

  导演对演员人选一筹莫展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宫殿,大明宫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是故宫的4倍。 
 
    公元896年,全部木结构的大明宫毁于战火,目前仅剩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其曾经的辉煌。其中,麟德殿面积达5000平方米,是故宫太和殿的3倍。

  金铁木说,史书记载曾经有3500人同时在麟德殿参加宴会,并可在其中举行体育比赛,“怎样真实再现,还原大明宫,很有挑战。”金铁木认为,相比纪录片《故宫》,《大明宫》最大的难点在于没有实物可拍,“只剩三个大土堆,完全只能靠数字影像复原。”

  纪录片将涉及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李白等重要历史人物,对于演员人选,金铁木一筹莫展,“尤其是李白、杨贵妃,我到今天都不知道从哪儿找,我根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虽然困难重重,但金铁木依然兴奋,他说用影像再现唐朝皇宫是他的梦想。他透露《大明宫》目前已进入美工设计阶段。

  余秋雨称应弱化人物关系

  为拍好《大明宫》,金铁木请来很多专家出谋划策。会上,专家们分别对剧本中涉及历史学、建设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给出各自的意见,刘震云说《大明宫》的剧本让他很感动。在他看来,把废墟当作主人公来拍,比一般的故事片难多了,“这是个没有生命的废墟,或者说生命已经结束了,需要从废墟里重新把它打捞出来。”

  对于金铁木执导《大明宫》,刘震云表示很期待,“我买了好几套《圆明园》的光盘送给朋友,我从《圆明园》中看到导演的胸襟、情怀和见识,这个见识不一定用历史的尺子或者建筑学的尺子来衡量。”

  余秋雨称,拍好《大明宫》要摆脱中国人的思维,运用世界话语系统,“不要以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杨贵妃,外国人不懂。应该学习《Discovery》,用陌生人感到亲切的话语系统讲故事。”

  余秋雨认为,《大明宫》应该弱化人物关系,不能掉到宫里的故事里,“现在大家都喜欢表达这样那样的矛盾,哥哥和弟弟又打起来了之类,这不好。《大明宫》应该突出长安作为当时世界经济中心的意义,突出大明宫对于长安的意义。”

  大明宫不存在了,拍摄难度大,余秋雨认为这样给导演的余地也大,“外国拍古罗马的纪录片就很精彩,他们同样没有实物,这就看导演的本事了,我认为《圆明园》就做到了这一点。”另外,余秋雨觉得纪录片中应该加入一些当代考古学家和当代民众的生活,让观众与遥远的唐朝有所关联。

  拍摄过程将对外开放

  据《大明宫》出品方、《大明宫》遗址所在地的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冰介绍,纪录片《大明宫》的投资将超过千万元,拍摄过程将对社会开放,片中道具在拍摄完成后将全部运回原址,组建博物馆。周冰透露,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有可能会套拍《大明宫》的电视剧和电影。

   (编辑:全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