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选手与评委、主持人合影,左一为彭敏
2015年,彭敏与李剑章组成“PM2.5”组合,斩获了《中国成语大会》的总冠军,为文化圈增添了一份清新之气。在日前刚刚结束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中,他又突破重重关卡进入决赛并获亚军。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彭敏现供职于《诗刊》社,平日里单位的同事还送给彭敏“背诗机”这个外号,可见他能屡屡在文化类节目中获得优秀成绩,并非一日之功。
彭敏接触古典文学,是出于偶然的机会。在他的出生地湖南,也曾经出过几位融现代与古典于一身的诗人,但彭敏并不认为地域为他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供了什么方便。“湖南并不算一个古典文化传统浓厚的地方,至少在我的出生地衡阳是这样的。”他的古典文化修养,更多来自于家庭和个人的努力,“我接触古典文化纯属偶然,少年时代在闭塞的乡村和小镇,没有更多书籍可供选择,而周围人对于古典文化也浑然不解且毫无兴致。我的热爱似乎没有来由,实在要追溯的话,我爷爷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乡贤,尽管我出生时他早已去世,但他或许已经把古典文化的基因编织进了我的血脉里。”
在彭敏看来,对诗人来说,一个人写诗其实和一个人喜欢弹吉他喜欢打台球一样,都是人类是其所是、愉悦自我的方式。所以无论诗歌面临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诗歌的精魂将永存人世。
故乡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像鲁迅笔下那样是萧瑟的。古典文化和古典文学作为灵魂的故乡也是如此。彭敏本身是一名诗人,又任职于诗歌期刊,在他看来,古典文学对当下的诗歌创作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变成一味地仿古、泥古,乍看上去古意盎然,但实际上既写不过古人,又丢掉了当下性,不伦不类。在当下创作中融入古典文学因子,应该要有当下的文学视野和审美再造。今天的作者学习古典文学,应该把古典文学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去审视,为什么唐人在那样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写出了那样的诗,宋人在那样的语境中写出了那样的词。经过这种历史还原的古典文学,才能不失其有效性。
对于用竞赛类电视节目来推广传统文化的问题,彭敏谈到,用竞赛答题的形式来推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知识更加可亲可感,更加接地气,也更能调动观众的参与感。那些知识不再是故纸堆里的古奥文字,而成了让观众心生好奇的谜题。不过,彭敏也担心,这一波热闹过后,诗词可能还是会回到一个相对边缘的状态。“比赛首先是个噱头,但是只要传播力足够广,肯定有一部分影响力会转化为诗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相比现代诗歌,大众对古典诗歌还是有敬畏之心的。”经典的现代诗也可能再次进入人们视野,他觉得,随着现代诗发展的时间越来越久,不断会有一些典范性诗人和文本涌现,几百年后的人们用现代诗来做一场中国新诗大会,相信没有问题。(丛子钰)
(实习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