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诺奖的退步与进步谁说了算

2016-11-03 11:39:46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韩浩月

   
看完汉德克的发言,想起了一位曾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等言论的顾彬,有点儿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

  来自奥地利作家、先锋戏剧家彼得·汉德克现身乌镇戏剧节,在一场主题为谈论他作品《骂观众》背后故事的活动上,因为谈到了鲍勃·迪伦获得的诺奖,导致媒体报道这场活动时纷纷“跑题”,变成了彼得·汉德克“炮轰”诺奖。


  看完汉德克的发言,想起了一位曾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等言论的顾彬,有点儿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彼得·汉德克的主要观点有两个,其一是诺奖颁给鲍勃·迪伦是退步,其二是文学应该把阅读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两个观点含有因果关系,所以汉德克的发言,可以当成一个看法来对待。


  汉德克的观点,不太符合他的著名作家的身份,作为从事文学行当的人,应该对阅读、对诺奖有更专业的判断与认知。这让人怀疑,是不是现场的翻译出了问题,因为在开场时,汉德克指着自己的鞋子说“它已经36岁了”,但翻译却翻成了“鞋子63岁”,这种不应该出现的翻译错误,会让人联想到汉德克的真实意图,可能在被翻译后有一定的曲解。


  事实上在鲍勃·迪伦刚获奖时,也有人发出汉德克之问,认为诺奖不应该颁给一位歌手,而应该颁给传统的小说或诗歌等更为“文学化”的文体。但有一个常识是,“文学”绝不仅仅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广义上的文学不止于书面语言,口头文学也是文学的一种,比如中国传统的评书,就是口口相传的文学,鲍勃·迪伦的民谣,自然也可以划归广义的文学概念之中。


  在外界的解读中,鲍勃·迪伦获奖并不是因为唱,而是因为写,他写作的歌词,有很多更为接近诗歌的本义,他作品里所传递出的诗性,被指认为与诺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性是匹配的。况且,在鲍勃·迪伦的歌手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作家,在成名初期写过一本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为自己亲笔撰写过自传《像一块滚石》……按照我们中国文艺圈的理解,鲍勃·迪伦更接近于一个文人,只不过音乐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名声。如果诺奖颁奖词能够从诗人或者文字书写者的角度撰写,鲍勃·迪伦获奖会显得更顺理成章。


  至于诺奖颁给鲍勃·迪伦是进步还是退步,要看获奖者是否拓宽了诺奖的评奖范围,是否丰富了诺奖的意义。在多媒体时代,文学的定义本身就在不断被冲刷与更改,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严格意义上的诗歌、小说可以获得诺奖,具有文学含金量的音乐作品,也一样可以分享诺奖的荣耀。鲍勃·迪伦获奖,是诺奖送给所有文艺作品创作者的一个礼物,这次颁奖结果,会鼓励世界范围内的文艺创作,向着更多元的方向行进。


  诗人叶匡政在点评鲍勃·迪伦获奖时这么说,“诺奖终于想起了文学的另一个伟大传统——声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被视为西方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就出自游吟诗人之手。鲍勃·迪伦的获奖,无疑是在向这个伟大的文学传统致敬。”按照叶匡政的观点,用声音发出的演唱,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这等于直接把歌谣从广义的文学中再次加入到狭义的文学队伍里。中国的许多诗人和歌词作者,对鲍勃·迪伦获奖都感到开心,这大概是因为,一向侧重于评选给大部头的诺奖,开始重视短篇文体的重要性。


  把诺奖限定于某几种文体身上,一旦诺奖颁奖对象有所偏移,就觉得诺奖变味了——这是文学认知上产生了一种褊狭。就本届诺奖的选择而言,诺奖不是视野收窄了,而是变得更加开放了,未来的诺奖,很有可能会继续向文学的本质回归,评选出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获奖人选与作品。


  所以,对待汉德克的言论,不必太当回事,他也不过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已。诺奖的退步与进步谁说了算?谁说了也不算,最终还得看瑞典学院那帮老爷子是怎么想的。


  (实习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