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国学、国粹和国史的真相

2013-12-05 16:37:1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朱大可

   


朱大可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人先后面对了三种历史叙事模式。

  第一是胡适、鲁迅和陈独秀的“新文化叙事”,它以“打倒孔家店”的激越口号,表达出对否定历史传统的坚定信念。尽管此后胡适作出了重大调整,重新走回“整理国故”的道路,但颠覆历史传统的“潘多拉之盒”已经开启,变得不可逆转;毛泽东的革命叙事,接过“新文化运动”的火把,将其变成更为彻底的“断裂式进化”,通过历次严厉的思想整肃,尤其是“文革”的“大批判”暴力,切断了现代中国与自身历史的血脉;邓小平的财经叙事,终结了毛时代的意识形态革命,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文化传统的断裂状态并未得到修复,反而因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致使“文革”中尚未摧毁的“硬件”——明清建筑和地下文物,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此外,经济运动对文化建构的僭越和替换,也加剧了“文革”以来的文化退化态势。

  以上三种历史叙事互相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现代中国与传统文化的严重断裂。中国文化面对着这样的价值危机:一方面是传统价值无法成为世人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西方倡导的人类价值,又被视为来自“敌对势力”的文化阴谋。这种双面夹击,为当下的教育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提供了深刻的逻辑前提。

  基于对文化现状的不满,一种复古浪潮开始涌现。为了修复文化传统,“儒学热”“读经热”和“大师热”开始大肆流行,形成以儒学为骨、道家为肉、医家和气功家为肌肤的国学体系,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大力倡导国家主义,试图仿效董仲舒,在朝廷的支持下重建儒家专制;第二,国学倡导者多以“大师”自居,道貌岸然、装神弄鬼,以叩拜、下跪和个人造魅的方式,制造老式的圣人偶像;第三,各种名目的国学班,从总裁国学班,到幼儿国学班,都收取高额费用,将国学当作高效敛财的工具;第四,把国学定义为“国粹”,借此否定“西学”,进而否定人类共同创造的核心价值,以自闭的方式,向狭隘民族主义后退。而以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通常是个人自卑情结投射在民族版图上的结果,它无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任何优秀的民族文化,均非缘于自我封闭和自我纯化,而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自我更新的结果。

  “国粹”跟所谓“纯汉族血统”一样,是一个典型的伪概念,它篡改先秦文化,阻止人们探究它的真实起源。对孔子“私生子”身世的追究,曾经引发过一场关于圣贤完美性的认知危机,为此,聪明的“国学家”拒绝发出这样的追问:老子的“老子”究竟是谁?也拒绝追问庄周的“庄家”究竟是何方人氏。而我的研究已经表明,先秦诸子百家,大多有其深远的“境外”背景。例如,道家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印度吠陀文化,而墨家的核心思想,跟希伯来宗教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阴阳家邹衍的思想,其“九州论”来自印度,“五行说”则来自波斯(祆教),如此等等。没有那些重要的外部思想启示,就不可能形成国学和国粹的文化内核,更不可能出现先秦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先秦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开放特征,是因为在汉代以前,国族叙事的原则尚未建立起来,东亚地区跟中亚、南亚和西亚,形成了重大的“亚洲文化共同体”。东亚文明不是孤立自足发生的事物,而是这种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并由共同体中多种文化原型所塑造。所谓“国粹”的真相,在于它吸纳了当时全球文明的精华,并加以改造、深化和本土化,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轴心时代以后,从两汉、魏晋、唐宋到明清,中国文化仍然置身于活跃的世界交换体系之中。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中,至少有释道两家具有显著的“域外特征”,占“文化总量”的三分之二。

  导致这种东亚文明开放性的原因,在于东亚政治地理的特殊结构。五千多年以来,在整个亚洲版图上,基于频繁的战争,由西向东地形成逃迁式移民浪潮,这个浪潮推动了器物和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推动了先进的西亚(西南亚、南亚)文化向东部的流动、传播和植入。这个前赴后继的移民浪潮,受到太平洋的严重阻拦,只能像泥沙一样减速、停止并沉淀下来,堆积在东亚地区,形成丰饶的文化堆层,刺激本土文明的发育和生长。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总是遭到本土文人和史学家的误导,在他们眼里,这是落后的游牧民族对先进的农耕民族的进犯与伤害。直到今天为止,人们还沉浸在这种文化自大的历史幻觉之中。

  (原载财新《新世纪》周刊2013年第33期)

  (编辑:苏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