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但对学界对无为的理解千差万别,导致对无为的真义的遮蔽。兼顾《老子》全文,本人认为无为的含义是丰富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无为是说统治者要无伪(顺自然)
对于统治者这个范畴,老子称为侯王。侯王一切的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为,这种为必然是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同时这种为必然也会引起社会的矛盾和动乱,老子说:“为之者败之。”(妄为就会失败)侯王被欲望驱使,执着于权力、财富和情色,这种执着必然远离自身的身心完满和社会的和谐共生,老子说:“执之者远之。”(执迷反而失去)而圣人是侯王的完满化,圣人则超越了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侯王是为和执,圣人是无为和无执。为是针对行为而言的,执是针对观念而言的。不为自身利益而为,不与人民争利,对人民不控制、不干预、不压迫,这种无为就能保障人民的利益,也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社会就实现了和谐,老子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不妄为就不会有失败)圣人少私寡欲,不执著于欲望,不纵欲,其精神修养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景仰,老子说:“无执故无失”。(不执迷就不会有过失)圣人善始善终、始终如一,自始至终保持自然(自身的本然)状态,即保持赤子之心,这样就不会失败,老子说:“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行事的总则,就是把结果当成开始的状态对待,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圣人无执就是不欲,不欲不等于无欲,无欲是禁欲,不欲是不主动去满足和张扬欲望(肯定了合理的欲望),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圣人把不欲作为一种坚守,那不欲本身也是一种欲,所以非要说圣人有欲,那圣人欲的是不欲,以不欲为欲。圣人以身心为重,因此不会去厚藏,不会对贵重的财货动心,老子说:“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以不欲为欲,不以难得之物为贵。)圣人不贵难得之货,民心也就不会被扰乱,人民也不会贪婪于贵重财物,通行本《老子》第三章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圣人不仅没有财富的占有心,同时还没有权力的攫取心,圣人为民服务,没有统治欲望。一方面,圣人不会搞出一套为了统治利益的意识形态而愚民;一方面,圣人认为身教重于言教,用行动去修复侯王犯下的过错,老子说:“教不教,复众之所所过。”(圣人以不教为教,修复侯王纷纷犯下的过错。)圣人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自身的本然状态,不强制,不教化,老子说:“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圣人遵循和维护人民自身的本然状态,而不妄为。)无为有无伪、顺自然的含义。
二、无为是说统治者要在无的时候为
事物还没有显性时,容易消失在萌芽状态,等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治理就晚了,这就需要防微杜渐,老子说:“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处于安定之时,就容易把持;事物尚无征兆,就容易谋划。处理脆小的问题,还能够分判;细微的问题开始萌芽时,还能够驱散。)圣人治理国家,是在没有乱的时候治理,这样国家根本就没有混乱的机会,老子说:“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处理在矛盾尚未出现的时候,治理在混乱尚未发生的时候。)在无有的时候为,其实就是无为;在未乱的时候治,其实就是无治。无有的时候不需要为,需要为的时候就晚了。未乱的时候不需要治,需要治的时候就晚了。所以老子主张无为之为,无治之治。最大的为就是无为,就是无有。最好的治,就是无治,就是未乱。侯王想着怎么治乱,圣人想着怎样不乱(不制造混乱)。犹如治理癌症一样,等癌症中晚期时,癌症很难治好了,癌症初期就好治一些,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癌症发生,美国少年15岁发明防癌试纸,攻克了世界难题,其思维方式也是治于未病、治于未乱。事物都是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犹如成就一棵大树,它是从毫末逐渐变大的,建筑一栋高台,也是从地基垒起来的,攀登一座高山,也得一步一步才能攀登上去,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通行本《老子》第五十二章总结说:“见小曰明。”
三、无为是说统治者不要为自身利益而为
老子认为,统治者是“聪明”而狡猾的,而人民是愚昧而软弱的。陈寅恪总结得好--“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人民的愚昧,是社会的不平等造成的。统治者垄断一切信息,并拥有暴力机器,人民只能处于被统治的境地。通行本《老子》里面主张人民和统治者都应该是愚的,并不是在愚民,深刻含义意在说,人民是愚的,而统治者是智的,这样公平、平等吗?
统治者的“聪明”和狡诈,主要表现为智辩、巧利、伪虑三个方面。智辩是说统治者有知识、有分别心,搞出一套仁义道德教化的是非标准出来,殊不知这种道德意识形态,都是用来规训和愚弄人民的,而统治者自身是不讲道德的。巧利是说统治者的狡诈心和功利心,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不仅弄出一套道德的是非标准,还弄出一套威慑人民的刑罚标准,“刑不上大夫”,刑罚是针对人民的。伪虑是说统治者的虚伪性和算计心,统治者成为恶人,还装好人,在伪善的面装下处处是对人民的算计。当下的贪官,这三个方面的特征都是俱全的。
统治者的智辩、巧利、伪虑,遭殃的是人民,对人民构成直接的伤害,人民没有任何权利,人民成为统治的对象。统治者的智辩,直接侵犯了人民的利益,导致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统治者的巧利,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因此人民也会反制、反抗、暴动;统治者的伪虑,导致形成一个虚伪的社会,人民处处上当,人民的单纯心也就不会有了。
所以老子认为,要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统治者就得绝弃智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灭绝巧智抛弃巧辩,人民的利益就会大大增加)。要使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暴动,统治者就得绝弃巧利,“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灭绝巧诈抛弃私利,人民就不会暴动)。要使人民回到单纯质朴的状态,统治者就得绝弃伪虑,“绝伪弃虑,民复季子”(灭绝作伪抛弃心计,人民就会恢复到童真状态)。统治者是导致人民不幸福、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统治者是因,人民是果。所以要想社会变得安宁,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利益。
智辩、巧利、伪虑还只是统治者的表现形式,统治者之所以智辩、巧利、伪虑其原因在于统治者的人心很坏、贪心不足。所以统治者不仅仅要从表现形式上去“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虑”,仅这三种表述还不够,还要从根本上去纠正。“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用这三句话来表述还不够,如果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命名就是:保持质朴,清心寡欲。)
老子肯定了统治者正常的欲望,但这种欲望以不伤害人民的利益为原则,所以不能纵欲。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保持一个适中的状态,返璞归真,清心少欲,即“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值得注意的是,通行本《老子》多次讲到无欲(禁欲),而郭店《老子》甲本不讲无欲,只讲寡欲(即少欲)、不欲(不欲不等于无欲,不欲是指不主动去张扬欲望,也就是保留正常的合理的欲望)。
(编辑:陈家坪)